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80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端午习俗大盘点

Rank: 5Rank: 5

主帖
发表于 2013-6-9 16:48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于夏至前后到来。正直一年中白昼最长之时,但又未及酷暑,斯时天色晴明,花树绕江,草木莺飞,万物繁盛。确实为出游运动的难得好时节,因此在端午节古老民俗的演进过程中也有不少动态风俗应运而生、传承不息,让国人于追古思贤中也能收获活力无限、趣味黯然。
      一、佩饰习俗
      自古至今,人们在端午节佩戴各种饰物,既起到妆扮作用,又能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佩饰的品种和式样也丰富多彩。
    (1)戴艾虎
      我国古代将虎视为神兽,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虎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艾虎是我国古代端午节时常用的一种驱邪辟祟之物,同时也可作为一种装饰品。艾虎可以由艾草编织裁剪而成,也可以剪彩为虎,再粘上艾叶,在发髻或身旁佩戴。
     (2)系彩丝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认为五色丝与祭祀屈原相关。
     (3)系长命缕
     长命缕,又称为延年缕、续命缕、长寿线、续命丝等,别称“五彩缕”、“辟兵缯”、“百索”、等,名称不一,但是功用、形制大体上是一样的。其具体内容是指在端午节时,以五色丝结成绳索,或是挂在门楹上,或市戴在小孩儿的脖颈上以及手臂上,也可以挂在摇篮、床帐等处,相传可以保佑安康、避灾除病、益寿延年。
    (4)佩香包
      香包又叫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碎布缝成的,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会香气扑鼻。这些可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经过变化,从驱邪的灵符、吸汗的蚌粉、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美,并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也颇有讲究:
     老年人想要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菊花、梅花、苹果、桃子、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万事如意,鸟语花香,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小孩多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豹子、虎;斗鸡赶兔、猴子上竿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为讲究,热恋中的情人,特别是多情的姑娘早早就要精心制作几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会引起周围人的评论,夸奖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二、饮食习俗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饮食习俗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雄黄酒,身体壮;划龙舟,喜洋洋。”这首歌谣将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形象地表现出来。
    (1)饮雄黄、朱砂、蒲酒
      每逢端午时节,人们买回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药料浸入酒中后,再用菖蒲艾蓬蘸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以及床下等等,或是用酒涂在小孩的耳鼻、肚脐之上,用来驱赶毒虫,并乞求小孩一生平安。
    (2)吃粽子
     粽子是我国的一种特色产品。中国人讲究饮食,在国人巧手经营之下,粽子的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粽子主料为糯米,先用苇叶或竹叶(箬叶)包裹,然后用细绳系好,最后进行蒸煮,熟后打开箬叶即可食用。粽子发展到如今,种类繁多,东西南北差别各异。
     (3)吃咸鸡蛋、咸鸭蛋
     咸鸭蛋微寒,能滋阴、清肺,还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咸鸭蛋不仅有药效,而且能补充人体因炎热而产生的盐分缺失和一些营养物质的消耗,是一种夏季食补和佐餐佳品。江西南昌地区过端午节时,将鸡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好,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童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河南、浙江等地农村逢端午节则吃大蒜蛋。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有的还加几片艾叶,与烙油馍一起作为一家人的早餐之用,认为这种食法可驱除病毒,有益健康。

    三、卫生习俗
     由于端午时节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以及恶日,使得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被一直流传开来,因而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实际上,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们容易患病,也是瘟疫病毒的大肆扩散时期,再加夏季是蛇虫繁殖的旺季,由于蛇虫龙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习惯。
    (1)悬白艾
     白艾又称五月艾、端阳艾,其性温、味苦。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艾于门窗,可借助其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毒。
    (2)挂菖蒲
     在端午节挂菖蒲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由于菖蒲叶可长达一尺及数尺,外形如剑,所以民间又称为“菖蒲剑”。菖蒲有香气,根茎可制作香料,还可供药用,有提神、通窍、杀菌之功效。其外用还可治牙痛、齿龈出血等。
    (3)沐兰汤
    “沐兰汤”中所指的兰并非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微香气,可煎水后用于沐浴。一般是煎艾、蒲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地区则用蒲、凤仙、艾、白玉兰等;而湖南、广西等地则用大风根、艾、柏叶、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风俗至今依然存在,据说可治皮肤病、祛瘟疫、止邪气。

      四、竞技习俗
      端午节中的竞技习俗,不仅具有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而且能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1)划龙舟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在不同地区,大小也不一,桨手人数也不一。龙船竞渡之前,首先要请龙、祭神。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祭拜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广东,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然后准备竞渡。还要买一对纸制小公鸡放在龙船上,可保佑船平安(隐约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贵州、四川等个别地区。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最先祭拜屈原。
     (2)划旱船
     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舟竞渡的活动。划旱船的风俗大部分流行在中国北方地区。因为北方地区山多水少,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多以“跑旱船”代之,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竹和纸制作成旱船。这种端午风俗的记载较多。
     (3)斗百草
     在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时期中医药学形成后,民众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渐渐发展成习俗;民众还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花名,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儿童用叶柄相勾,相互拉拽,断者为输。
     (4)跳钟馗
     晋代以来,闹钟馗、跳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端午节的前后几天。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5)赛诗会
    据清代《归州志》记载,秭归乐平里:“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的结社‘骚坛’。每逢端午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尉为风气。
     (6)赛箭技
     这种活动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盛行,在广大汉族地区也不例外。打马球也是端午节所举办的活动之一。马球,顾名思义,其基本规则就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等活动。

      五、祈祷习俗
      这类习俗中,有的源于原始信仰,不乏少数的迷信色彩,但有的存在合理性、科学性。大多是祈求平安、健康、幸福。
     (1)画额头
      端午节时,把雄黄涂抹于小孩额头上,据说可以驱避毒虫。最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上画“王”字,一是雄黄具有驱毒的功效,二是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之意来镇邪。
     (2)躲端午
      指的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过节,简称“躲午”,也被称为“躲端五”。这恰恰说明五月是整个夏天天气炎热的开端,五毒开始活跃起来,魑魅魍魉也会十分猖獗,这些都会给人们特别是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一天集中为孩子们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将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3)端午雨
      民间俗信端午节下雨,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




本帖最后由 深圳古玩城 于 2013-6-9 16:35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深圳古玩城 于 2013-6-9 16:38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深圳古玩城 于 2013-6-9 16:45 编辑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当前离线 wshp588    

Rank: 1

3
发表于 2013-8-1 13:22
带给我们的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