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不只是空洞的仪式

Rank: 4

主帖
发表于 2015-4-5 20:00
  乍暖还寒时节,迎来了清明。短暂的3天小长假,让我们得以重逢暌违已久的亲人;或者与家人朋友,行进在踏青扫墓的路上。
2 T% U( Z+ E3 p  F  扫墓和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二者又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清明”。“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具有大自然的清明、个人内心的清明、政治的清明三个层面。
2 E* I6 n4 P( u* Y$ V  t4 ~: }  这些年来,清明祭扫踏青似乎日益得到重视,这是好事,其中可以隐隐看到清明之风所形成的良性循环。国家层面,通过严惩腐败在全国形成清明之气,个人层面也就多了“日三省乎吾身”和“修身养性”的清明,而“复得返自然”,正是清明生境下的理想结果。
' }8 `- p, F7 P# ], l  那么,通过清明节的扫墓和踏青,我们又在承袭什么呢?7 C2 h7 }! x* ~0 A0 A8 f2 `
  先说扫墓。清明祭扫,是返本追宗、缅怀先人的仪式。重视祭扫,有双重的好处,一是有助于弘扬“孝”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核,古代往往忠孝并举、孝廉并举。不能想象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能对国家尽忠,古代有“岳母刺字”的佳话,由对父母之孝而至对国家之忠,是孝应有之义;孝也能促成廉。不少已经锒铛入狱的贪官,在忏悔时,都涕泪交加地提到,忘记了当年父母的教诲和对父母的承诺。第二个好处是,能够让我们及我们的孩子,通过对先人恭敬肃穆的礼敬仪式,培养敬畏感。科学的昌明,容易使人们打破敬畏;道德的弘扬,则让我们重建敬畏。窃以为,敬畏感的缺乏,正是法治推行的主要阻力。
9 |. S" Z) d1 Y1 w! }$ `  再说踏青。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合一。即便如此,也会常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叹。今天,我们常说,追求物质的脚步过于匆促,灵魂已经落在后头。因此,清明的自然,正是我们安放迷途和疲惫的内心的理想家园。
, S7 w& w# i2 `% J# o  希望祭扫和踏青,对我们所有人而言,不只是空洞的仪式,而应该细细品味其内蕴,使其成为一次灵魂休憩与洗礼的机会。(新华网)& R: X3 o# E5 L
6 P" n; y! X: Z1 X4 q* r$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