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授易得名士难求

Rank: 6Rank: 6Rank: 6

主帖
发表于 2013-11-30 20:36
- u/ ^( o- [9 G* ]/ c5 U; A6 {/ ^4 F- ~

, s+ P+ R& W2 B4 W$ i& k$ i7 |- [3 g2 A4 X2 u6 D" Z
      近些年,高考制度改革的话题时常成为社会热点,不管如何改,根本问题都在应试教育上。二十世纪初至今,经过百年的沉淀,学校教育成为社会接受的主流模式。如今的教育理念,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发掘人的潜能与专长。个性的解放,让人更加注重小我的完善。“士”对自我品格的训练,对“道”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对“天下”的豪情,已逐渐被“成就小我”所取代。
& F1 b/ D& x4 J+ C& t) \
; |! {. z9 c$ p, G4 ^6 Z) v  科举制度为中国社会培育出了极具特色的“士大夫”阶层。“士”作为一个特定阶层的代称,在当今社会湮没不闻久矣。“士”这一词汇本身,在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成为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意义。
! I. r" s& X% S% X/ z; ]0 c. o5 f8 O5 a3 D% D
  百家争鸣之时,士便以“道”的承担者自居。虽然诸子百家所认可的“道”各有不同,但是,“道”显而易见不可能是狭隘的、本阶级的利益。宣扬、维护“道”成为了“士”的行为准则,并反过来对士这一阶层提出了系列要求,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认知的“士”的品格。& U- N! z5 }5 H
9 |/ v: ~* a* ^( V
  最为著名的标准来自于儒家经典《论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可以说,孔子在士刚刚出现之际,便已经对其贯注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希望每一个士都能超乎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发展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孟子将士与道的关系做了更紧密的诠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其它诸如“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作为补充,更是对“士”提出了几近严苛的要求。3 a- A1 |( e/ e' z

) o1 s. h( [8 P9 g6 C  此后,士一向重视个性发展与人格精神的独立自由。士成为一个特定阶级与群体,有着自身独特的标志。士人们或许性格不一,经历各异,但是有着共同的精神风貌与特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话完整且全面地阐释了士子的责任。士在中国,是与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举、官制等方方面面紧密相连的。士和中国文化之间,有着自然的承载关系。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伴随着孔孟经典的代代传授,士的品格、精神与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得以一脉相承。
5 P7 W- {4 ^1 P' m7 ~  z1 ?
5 _4 t3 i* V2 N4 b  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让士不可能再以一个阶层的形式大规模存在。士的职能,于是不得不让位于高等学历的专门研究者。知人论世,本是“士”的悠远传统。但是,现代的专业性研究,往往自我禁锢在方寸天地,解决具体、微小的问题,而忽视或无力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做出勾连,故而不免产生“象牙塔”之讥。实际上,无论研究对象为何,终极目标都是对于世道与人心的阐释,让作者和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国度和时代。如果说,士的核心精神就是超越本人、本阶层利益,那么作为一名接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在通晓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理应具备更为广阔的眼界与更为远大的理想。- X" t. v3 M2 Z# L6 s
+ d# w) ~4 ]; I* v' }
# q- K) ~7 @- v& e8 ]

" R+ ~& I7 Y$ [' S4 ~  [" f( l# a- L
. A* w2 e1 {% [& U" J1 f. d(广州日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