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0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语文从必修到选修不是倒退

Rank: 3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3-11-14 21: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4 i4 L+ R1 p. D( Q3 I1 p% w( l8 k* W; F& Z
/ c$ d2 n! Q+ L0 D( b9 \
      我们对于语文的敏感,是骨子里带的。每年的高考作文,是全民话题;高考分值提高到180分,家长乐不可支,潜意识里觉得语文比英语好考多了。语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文化,从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别的没怎么显现出来,功利心倒是看到不少。
* m% Y) p; _- }* W( x2 z& }$ Z& n2 d+ y  O
  按照人大的回应,汉语虽退出该校的必修课,但这并不等于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人大将单一的汉语教学,分解成了五大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大讲堂、原著原典选读、公共艺术教育、包括文学、国学在内的全校课程开放,以及技能强化类课程,如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强化。+ I: ~% A2 A. t
- I6 U( {1 d$ r( \# Z
  人大要求,在这五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中,学生可以任意选修,但要求每个门类都必须选择。例如,原有的大学语文归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成为该课程群37门课程中的一门,学生可以不选择“大学语文”,但必须选择其他的通识课程,修满4学分。这哪里是怠慢语文教学?明明是扩大了语文教学的范围,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 S) G% ~8 }: \8 t0 f- ]9 V& Y9 E7 @
  汉语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把整个领域吃透。几年大学,能了解汉语魅力,能把为我所用的部分掌握好,就已经足够。人大把汉语课程分门别类,表面看是把对大一统的单一课程进行“肢解”,实际上为学生深造汉语,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余地。比如某学生喜欢写作,那么该生完全可以以提升写作水平为目的,来选择写作周边的课程,至于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丢到一边也没什么大不了。
; M- j- Z/ |& b' C0 Z/ @) b5 @# P1 k
  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全能型人才已经无法发挥特别耀眼的作用了。大学为培养专业人才而对课程进行修改,早已是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通常做法。几年前,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也没听见强烈反对的声音,这次人大的动作激起反响,还是和人大属国字头院校有一定关系,激起了社会意识形态中固化、保守观念的波澜。
& Y& ?' U0 D% h5 s3 z7 s+ j/ h
  把大学语文教学比喻为“高四语文”并没什么不对。应对一般的工作和生活应用,高中语文水平就已经足够,如果大学语文只是高中语文的复习,真没多大意义。相反,对汉语课程进行细化,更容易培养出小领域内的语文专家,对濒临消失的古汉语进行抢救,让现代汉语迸发更大的活力。
9 c9 W& b3 Z. P: ?( M
8 G2 ]- }) p6 r" P  退一万步说,就算成为选修课后,有的学生一门课程也不学又有多大关系?“语数英全面发展”的口号不应该继续再喊下去,培养“全才”的说法更是值得商榷,别把一门学科的改革上升到“文化沦丧”高度,让语文真实而自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与生活之间,她才会保持魅力,不会老化。
$ q, E5 o9 X1 j1 ]1 |7 q
+ y# S- {+ [2 ?. ^. e' H# c; k0 H! d! g- l7 @- j1 {

8 Z: {2 v9 ^& U; J* [. g% K3 h4 @( `5 Y- w
(新京报)9 M" M3 _6 @% c-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13-11-14 22:38 |只看该作者
文学博大精深,一个人穷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把整个领域吃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