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路向西,直奔敦煌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4-6-16 13: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连绵不绝的沙丘,悠扬的驼铃声,在夕阳下,骆驼列队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投射到浩瀚的沙漠上……也许,每个人对丝绸之路都有一个情怀,就像我们的先人,揣着对远方的梦想而启程。这个夏天,踏上征程,从深圳出发,一路向西,直奔敦煌。揣着青春和冒险的情怀,行走在不断变化的地质地貌中,奔跑在荒无人烟戈壁大漠中,寻找丝绸之路的足迹,感受大西北粗线条的美。
敦煌,一眼万年
翻开敦煌的历史,你会发现它真的是一个被时光宠爱的地方。敦煌古称沙洲,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古丝路的河西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各线都在这里交汇。羌戎人,大月氏和匈奴人都曾占有过这块土地。汉武帝战胜匈奴后开始在河西移民置四郡,占据阳关和玉门关。敦煌以西就成了传奇的“西域”,使节、僧侣和客商都要在这两座雄关下签发通向远方的证件。自张骞凿通西域以后,它成为了河西走廊上最为繁盛的城市,商队的驼铃声便在这片大漠中回响了上千年。在经历了汉唐风雨的更迭后,这里形成了莲花盛开的佛国,鸠摩罗什在这里诵读佛法,唐玄奘从玉门关前往天边取经,还有那震惊世界的莫高窟。
沙漠中的珍珠——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是敦煌风光是倚丽的方,绵延起伏的沙丘像大海一样浩淼无边,泛着黄色的沙丘,就像是大海中一个个浪花,形态各异。在夕阳下,山脊挺括,宛如刀刃,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一座座像古埃及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鸣声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鸣于天。据史书记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山体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远传数十里,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到。而鸣沙山最为特别的是在白天游人登山下滑,将大量的流沙从山顶滑下来,但一夜之间,这些沙粒又可凭借风力重新回到山顶,恢复原来的形状。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沙漠中最好的礼物。在渺茫的大漠中,鸣沙山怀抱着一汪清水,像一弯新月,灵动而精美。几千年以来一直清纯透彻,从不枯竭。就像沙漠中的珍珠一样,静待时光变化,使自己亦加透亮、动人。
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来到敦煌城,当然少不了要去阳关和玉门关遗址。虽然今天的阳关和玉门关早已没有旧时的城墙驿站,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残存的遗址仍然静待在沙漠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还在大漠中漂游。
时至今日,城墙关道早已没有防御的能力,仅有的价值也只是供今人凭吊历史。被岁月浸没的还有与关道相伴的汉代长城,早已掩埋在茫茫黄沙之中,仅能从史书中找到存在的记忆。斗转星移,繁华的关道驿站、城墙早已被岁月侵蚀,只有留下千古诗文还在被后人一代一代地传诵。
震惊世界的莫高窟
使敦煌名扬天下的不是风光倚丽的鸣沙山月牙泉,也不是成为废墟的汉长城,更不是被历代文人传诵至今的阳关和玉门关,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莫高窟。
坐落在宕泉西岸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从公元四世纪起,历代虔诚的佛教徒不断在这里开窟造像。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480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2000多身,最大的一尊高达33米。其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各个领域。在洞窟内随处可见的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那种艳丽的色彩,飞动的曲线,给人无比曼妙的想像,是一种刚柔的激情与张扬的动感。
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而它的文物价值已无需赘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