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水河畔汽笛悠扬 总部新城活力迸发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5-1-22 12: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罗湖家园网讯:1月10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罗湖区第八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在党代会报告中,“清水河”一词出现了9次之多。高频的关注充分体现清水河街道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回溯往昔,人们对清水河的回忆还会停留在一列列绿皮火车、一排排铁皮仓库、一声声悠扬的汽笛上。其实,早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清水河片区就作为深圳最大的转口贸易基地,为特区的改革作出了特殊贡献。

如今,这里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企业纷至沓来,已成为罗湖转型升级的主引擎与主战场。在时代洪流中,清水河正以实际行动讲述着罗湖的“新生故事”。

从“三趟快车”驶向“交通枢纽”

作为“老深圳”的核心区域,交通曾是清水河的命脉。可以说,清水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交通演变史。清水河地处罗湖、福田、龙华、龙岗四区交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清水河工业站以“三趟快车”的轰鸣,铸就了供港物资的生命线。今日,正在崛起的“深圳枢纽”——罗湖北站将以崭新的姿态擘画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版图。

广九铁路旁边有一个停运多年的火车站:褪色的绿皮火车、斑驳的铁轨、沉寂的站台……无一不诉说着它往日的荣光。位于清水河的深圳工业站曾经是供港物资的最后一个中转站,承担过仓储物流集散地的历史使命。如今,“退休”的深圳工业站依旧被时光温柔以待,“东风1型2207”和“东风5型1134”两台内燃机车静静地停靠在这里,全国首家三趟快车专题博物馆、沉浸式轨道影院、铁路休闲公园以及深港商业街区,汇聚成为City Walk的打卡胜地——深圳工业站・深港文化创艺街,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深圳工业站·深港文创街党群服务中心也坐落于此,这是深圳唯一设在火车车厢上的党群服务中心。中心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车厢休憩和“三趟快车VR”游览体验,通过文物、史料、照片等元素,让参观者以“押运员”的身份,了解这条供港生命线的辉煌历程。除此之外,公园内更有一处别具一格的“浅草火车餐吧”,为游客提供各色美食。

1993年建成的银湖汽车站曾是深圳市最大的汽车站,也是当时特区内客运班线最多、班次最密的长途客运站,其线路不仅通达省内各县市,还辐射至海南、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等24个省份。回溯20世纪90年代,众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在这里走下长途大巴,迈出在深圳打拼的第一步,巴士也成为连接家乡与深圳的重要纽带,承载了一代深圳奋斗者关于家的温暖回忆。

走进建设中的罗湖北站,效果图上的大跨度V型钢管柱、镂空造型、自然采光等亮点元素正从蓝图变成现实。罗湖北站为地下三层双岛式站台车站,负一层为综合交通层,负二层为站厅层,负三层为站台层。罗湖北站围绕“站城一体”的理念进行设计,上盖物业整体设计从清水河汲取灵感,流畅的空中廊道慢行系统,串联起整个枢纽上盖开发,打造“城市公共绿毯”。罗湖北站是高铁“一南一北双枢纽(南为罗湖口岸深圳站枢纽,北为罗湖北站)”战略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深汕高铁将引入此站,且与轨道3、14、17、25号线紧密相连,其中17号线和25号线分别对接罗湖口岸和文锦渡口岸,实现与香港北部都会区无缝对接,未来将是“多线换乘”的TOD站城枢纽。

从“供港物资中转站”驶向“清水河总部新城”

曾经的清水河工业站是供港物资的中转站,也是物流基地、仓库以及“三来一补”产业的集散地,建材、食品等通过工业站在祖国大陆和香港之间往返。老话说得好,“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而这一切的故事都要从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三趟快车”讲起。

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原对外贸易部和原铁道部共同开创编号为751、753和755的三趟快车,“定期、定班、定点”每日开行三趟,满载着猪牛羊等,经深圳运抵香港。20世纪90年代,每天由内地经深圳运往香港的活禽活畜占香港市场供应量的99%以上,冻肉水产、瓜果蔬菜等占一半以上。2010年,随着内地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供港澳鲜活产品逐步从铁路运输转为公路运输,“三趟快车”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40多年间,经验放的“三趟快车”列车有41100多列,服务此项工作的人数超百万。在香港那头,各种美食佳肴被端上餐桌,引得食客们垂涎欲滴;而在深圳这头,押运员在活口车棚里钻进钻出,默默坚守了一轮又一轮的风雨和酷暑。一直以来,港澳同胞亲切地将“三趟快车”称为“生命线”,它不仅保障了港澳同胞生活所需,促进了港澳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还寄托着内地人民对港澳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

现在,随着深圳的产业升级和飞速发展,清水河逐渐褪去旧日的工业外衣,迎来崭新的使命,它正以“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姿态重新崛起。从服务香港转变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清水河即将成为链接湾区、智引未来的重要枢纽。

镜头缓缓推进,清水河中海慧智大厦,格子间里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会议室内英语、中文、法语等各种语言流畅切换,楼下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职场精英……清水河片区毗邻城市中轴,是深圳市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之一,也是深圳“十大人工智能聚集区”之一。这里聚焦软件与信息服务、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项目建设和企业招引,推动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代表。这家公司专注基因测序仪和生命组学仪器的技术和创新,形成了低、中、高、超高通量测序仪全阵列产品,是全球屈指可数的拥有测序系统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产品阵列和商业化交付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如今,清水河片区汇聚了61家年营收亿元以上的企业,229家规模以上企业,8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40家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满满。

西依银湖山,东临布吉河,面朝红岗公园,被银湖山三面环绕……清水河总部新城将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以生态融合为关键思路,打造全国首个中心城区“环境治理+开发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引领”的发展样本,建成高质量的三生融合总部园区。定位的变化,不仅仅是名称的转变,更是清水河在时代浪潮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城市绿肺”驶向“人才智慧谷”

好山好水好风光,孕育出一方人杰地灵的好风土。清水河的银湖山郊野公园山体绵延相连,横跨罗湖、福田、龙岗、龙华4个区,抬眼是青山环绕、绿树叠翠。密林深处的银湖水库碧波荡漾,登上聚龙阁、引凤台,山水风光一览无遗。更难得的是,这里不光有锦绣河山的旖旎风光,更有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瞧那矗立在银湖路中段的牌坊,低调古朴,自有一份典雅气派。我国著名书画家刘海粟九十岁时书写的“银湖”两字至今高悬,昭示着银湖的悠悠文脉。

在20世纪90年代,银湖是罗湖繁华的缩影,名流聚集,风光无数。这里有深圳最早的一批高档住宅区,齐明别墅、颐园、金湖山庄等依山而建,掩映在绿野之间,颇有点“世外桃源”的氛围。现在,银湖的“人才磁力”更是与日俱增,被银湖山郊野公园环抱的清水河国际人才智慧谷,包含“三园两院一碧道[罗湖人才公园、金湖公园、银湖北公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画院和环银湖碧道]”,是近年来罗湖区重点打造的人才创新载体。漫步在智慧谷,只见银湖上架一座双层环湖碧道,栈道上层是蓝色塑胶跑道,下层是步行木栈道,将锻炼与休闲的人群分开。沿途郁郁葱葱,构成一条看不到尽头的绿色“隧道”。

环形碧道连接着树木茂盛的罗湖人才公园。此园又名相思林公园,因山上种有大片相思树而得名。穿过公园,来到远离尘嚣的深圳银湖会议中心(酒店),湖水银光闪烁,花木争奇斗艳,与颇富岭南风格的园林建筑相映成趣。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深圳市政府接待中外贵宾的指定下榻酒店。碧道另一头的金湖上库水库库岸公园则是一座对外开放的水库型公园,园内全长1.85公里的湖库型碧道盘活了水库闲置空间,为市民打造出一个以生态为底、以活动为芯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成立于1986年的深圳画院安静地坐落在波光闪烁的银湖湖畔,它是深圳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画院成立之初,国内的画院尚为数不多,一度让深圳成为全国的美术重镇。从怡景花园的一栋小楼到银湖的艺术殿堂,从求贤若渴到人才济济,从初生牛犊到自成一派,深圳画院是深圳20世纪90年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缩影。1992年,深圳画院与中国画研究院联合主办“‘国际水墨画展’92深圳”,成为同时期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展览。1998年12月,经文化部批准,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画院承办了“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该展览已列入深圳市政府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成为常设性文化艺术项目之一。多年来,深圳画院接待了数以百计的国内外著名画家和理论家,开展了积极广泛的艺术交流,并与美术馆合作举办了华君武、丁聪、沈柔坚、方召麟、周思聪、舒传熹等著名画家的画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距深圳画院仅几步之遥。这座“中国脑库”是国内第一家综合性、全国性的社会智库,是中国研究咨询机构中最先尝试市场化运作的先行者。1989年2月,综合开发研究院在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马洪、李灏、陈锦华、蒋一苇、高尚全、林凌、纪中等为代表的116位经济学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出席了成立大会,为特区的发展出谋划策。1990年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银湖区域行政划拨土地作为研究院建设基地,从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清水河安家。近年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积极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不断探索社会智库体制机制,围绕“双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治理等承担了大量研究咨询课题。

从“百年村落”驶向“魅力都市”

回溯历史,清水河是从一个个小村落成长起来的。数百年前,客家先辈们历经颠沛、迁居于此;数百年后,无数老深圳人和新深圳人在清水河相会,共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繁荣。如今,这些百年村落已实现华丽转身,清水河也成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魅力都市。

这里有繁华都市中的百年客乡。清水河街道有4个城中村,分别是章輋村、鹤围村、清水河村、泥岗村,世居村民大都为客家民系。章輋村是其中“客味”最浓的代表,村民们逢年过节会制作裹蒸粽、鸡屎藤粄、萝卜粄、茶果,清明祭祖,正月拜祠堂、舞麒麟,逢孩子出生有“祠堂点灯”……这些沿袭数百年的人文风俗,如今仍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中流动和传承。

这里有红砖灰瓦的“小斯坦福”。作为以“深圳”命名的中学,深圳中学的含金量自然不必多言。深圳中学有博士教师100余人,清华、北大毕业的教师150余人,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海外顶尖名校毕业的教师80余人。在2017—2023年期间,深圳中学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255人,位居广东省第一。可以说,进入深圳中学就相当于一脚迈进了重点大学。位于清水河街道的深圳中学(泥岗校区)于2020年秋季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推动深圳中学招生规模增加上千人。校园的整体设计按照“一心两轴三区”的规划理念,借鉴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建筑风格,打造了融于山水又充满岭南书院气息的红砖灰瓦校园。

这里有破解“千校一面”的典范。行走在罗湖未来学校的全透明教室里,可以看到屋外的天然岩场,山、水、植物、阳光向室内延伸……这是全国首个以“习本”理念为设计概念的未来学校。校园由全球知名的日比野株式会社进行高水平设计。在罗湖未来学校的校园里,没有传统教室,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智能物联、大数据、全息影像等高科技手段构建虚拟和真实生活融合的“习场”。

从“特区拓荒牛”驶向“志愿服务队”

清水河街道的梅园社区是罗湖区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社区,“拓荒牛”建设者占比83%。1979年,2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深圳支援特区建设,用青春和汗水开出一条条马路,筑起一栋栋高楼,创造了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其中,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在今天的清水河街道梅园社区红岗西村驻扎,何林就是其中的一员。据他回忆,“感觉一支烟的工夫就能把深圳走完看完,到处都是铁丝网、土路。”当时战士们穿的是尼龙布衣裤,住的是竹叶棚,吃的是二米饭、咸菜,喝的是冬瓜汤,遇到台风天,棚子都被吹个底朝天,到处都是蚊子和老鼠,时常碰见蛇和野猪。

为了记录下这些珍贵的记忆,清水河街道开展“致敬百年,我心向党”——老兵口述历史采写展示活动,在辖区内招募小记者,挨家挨户收集老兵过往的回忆。活动成果汇总成展,三个月内接待了超3000名观众。街道还根据老兵口述内容,通过浮雕、版画、图文专栏等形式打造“基建工程兵拓荒记忆”文化长廊。长廊中有一张家喻户晓的经典图片《升》,在红岭大厦建筑工地以仰拍形式展现基建工程兵的工作场景,反映出特区初创时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张力,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

清水河街道的老兵传承远不止于此,除了特区初创时期的建设主力基建兵,这里还汇聚着抗美援朝老兵、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以及援越抗美老兵。走进清水河,随处可见退伍军人的身影:由老兵组建的“拓荒牛”老兵宣讲队,在机关、企业、社区开展“三进”宣讲活动;以“拓荒牛”文化长廊作为红色教学点,组织基建老兵开展“行走的党课”……街道打造的银领鹏城特色党建品牌——“老兵护梅园”,让一抹抹“橄榄绿”变成“志愿红”,老兵走巷入户,深入治安巡防、文明建设、志愿服务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拓荒牛”精神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年轻党员干部,埋头基层,砥砺前行。

回望间,清水河这趟“列车”从历史的尘埃中驶出,满载着那湖光山色映照着的动人故事、那砖墙瓦缝中沉淀着的百年记忆以及产业焕新的满满活力。再出发,清水河正朝着一座“时间效率有密度,生活品质有温度,城市共生有态度”的未来理想之城加速前进。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 曾南希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嘉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