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今年春节档最当红的一部小说,非《封神演义》莫属,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与《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的故事都来自这部成书于明代的长篇小说。本期我们精选文章,且看《封神演义》中哪吒与殷郊这对“镜像”人物。 《封神演义》中的经典形象,除了黄飞虎,还有哪吒,尤其是哪吒的形象,在《西游记》中也有描述,但在《封神演义》中变得更细腻和生动,不仅被赋予了一种石破天惊的逆天改命的精神,而且充满了“赤手缚龙蛇”的真性情,从中不难看出明中期泰州学派狂禅的思想痕迹。这说明明中期思想界的进步思潮也在这部小说中有所体现,而这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冲突同样也能够在小说人物形象中找到镜像。 《封神演义》中太岁神殷郊是殷商东宫太子,因祸起宫闱,不仅母亲被其父王和妲己迫害致死,而且自身难保,危难时刻,殷郊被九仙山桃源洞广成子救下并收为徒弟,后者不仅传授道术,而且将其变成三头六臂、三只眼、面蓝发朱、上下獠牙的神将模样,传给他方天画戟以及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等法器,令其援助姜子牙,征伐无道的纣王,但是殷郊在弑父叛君的道路上并未做出坚定的抉择。他在下山归西岐的半道上被申公豹拦住,受到一番愚忠愚孝的蛊惑后,殷郊陷入了左右为难、非常矛盾的境地,且看申公豹劝说道: 世间那有子助外人而伐父之理!此乃乱伦忤逆之说。你父不久龙归沧海,你原是东宫,自当接成汤之胤,位九五之尊,承帝王之统,岂有反助他人……且你异日百年之后,将何面目见成汤诸君于在天之灵哉!(第六十三回) 申公豹的一番“孝理”最终还是令心乱如麻的殷郊放弃了原来的想法而倒戈。尽管殷郊最初心存正义,要与恶贯满盈的父王为仇,助周伐纣,然而他身为纣王之子还是难以割舍与生俱来的血缘亲情,也割舍不了与同胞兄弟殷洪的手足之情,所以当他听信申公豹的谎言以为胞弟殷洪下山助周反被化成飞灰,不禁怒从胆边生,倒戈伐周。殷郊最终在亲情和恩情、生父和师父、忠孝和信义之间做出了与血亲相关联的抉择。 实际上在一切社会关系中,血亲关系往往被认定为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牢不可破而坚不可摧的关系,若绝情地斩断血亲关系,就会被人们斥为无情、没有人性,对于殷郊来说,他既为人子又为人臣,面对这种尴尬的身份,他最终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底线,成了“背信弃义”之人。 《封神演义》中强调殷郊身份的特殊性和心理的矛盾性,当他二选一做抉择时,一边是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亲,一边是在他走投无路时搭救并培养他成才的阐教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助周伐纣的上仙之一,无论他选择哪边,都会令他背负来自伦理与道德的内在压力,因此殷郊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人物形象。殷郊与哪吒既有相似处又有很大的不同,同为人子,哪吒也曾为行孝甘愿剖腹刳肠,但当他在莲花化身后对父亲李靖的继续施压却毫不留情,当木吒呵斥哪吒忤逆,哪吒理直气壮地回应:“已将骨肉还他了,我与他无干,还有甚么父母之情?”(第十四回) 殷郊的妥协、哪吒的剖腹刳肠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桎梏仍然在当时社会中禁锢着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但是殷郊遭犁锄的悲惨结局,以及哪吒莲花化身后的勇敢诘问,则无不透露出当时社会进步思想对保守的道学思想的冲击和质疑。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