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336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年轻人的迷惑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主帖
发表于 2013-8-13 21:52
  临床上我们证实,青年学生的很多困惑与无法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有关。
  y/ d7 b  T4 s# D. Z' k  青年人由于上进心极强的缘故,多少都有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中学阶段评价体系基本比较单纯,就是学习成绩,因此,大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是围绕课本学习能力的,那时彼此的差异不是很显著。上大学后,情况有很大的改善,课本学习能力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其它如文体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成为衡量人的标准,这导致缺乏此种能力的同学的自卑。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无法忍受自己的不完美,他们把很多能量用在自责与苦恼上。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扬长避短是一个人超越自身局限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知道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局限上,不知道在现有主客观条件下发挥并且发掘自己的长处,我们就有可能被自身的局限所限制,以至于再也没有心情和能力去顾及自己的成长。

7 {1 [/ q! ~6 z$ Q  _# d3 h$ \( e       其实会影响青少年自我认识的不仅仅是“正常焦虑”,还有懒惰、缺乏恒心和方法以及太容易被环境影响等因素。问题是,不论是什么原因妨碍了我们自觉进行自我认识,从长远看,都会影响我们的成长,就如同物质不灭一样,人的发展任务也是不灭的,更何况,人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总是被动地在遇到问题后才做自我调整与主动、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相比,其个人的成长一定是大相径庭的。
7 ?: [& z* i6 w: C8 X1 u' {  ~8 x# V9 Z, j
本帖最后由 伊万 于 2013-8-13 21:55 编辑
' x+ I0 e2 v3 \" f# F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2
发表于 2013-8-13 21:54
人,尤其是青年人在自我认识的时候常常会体验到的紧张、不安与担心就是“正常焦虑”,因为人在客观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时候常常会与自身的弱点(或者说是暗影)相遇,加之青年人常常有完美主义倾向,于是就容易因为自身的不完美而产生内疚与焦虑,很多时候,由于人们害怕这种焦虑的体验,往往就可能放弃对自我的主动认识。
罗洛.梅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想具备充分的自由感,首先就要学会去忍受并且体验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焦虑”,并且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自我认识是人参与自我成长的前提,是一个人塑造自己的前提。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越深入,其自我意识就越强,信心也越强,其被自身防御机制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内心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而一个缺乏自我认识与自我意识的人,则容易受制于焦虑、愤怒、冲动和怨恨,这样的人是很难行使自由的。

" L8 b# C$ M; `3 o+ U9 W# e5 g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3
发表于 2013-8-13 21:56
大学校园中,那些为了从众而挤在同一个专业中的人,那些为了虚荣而谈恋爱的人,那些为了出国而出国,为了逃避工作而考研的人……所做的大都是违背自我、违背自由意志的选择,因此,这些人在得到了他想要的之后却总是不快乐,并且总摆脱不了被束缚甚至被窒息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感觉生活没有意义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所过的是别人而不是他自己的生活。
而在符合自我——即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环境、条件等——的选择中,人不仅在自我塑造与发展上表现出充分的自由,而且能够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 a. m4 m9 N7 y) G1 g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4
发表于 2013-8-13 21:57
接受现实
建设性地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并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改变现实,这是具备自由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少青年人以盲目反抗现实的方式追求自由感。这是对自由的误解。而真正的自由意味着能够承认自身的局限怀,并在尊重自身局限性的前提下发掘内外资源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以身患重病的人为例,缺乏内心自由的人会心存怨恨,把生命消耗在怨天尤人,自怜自悯的消极情绪中,而具有内在自由的人却会运用自己心灵的自由,努力寻找使自己患病的原因如以往的生活方式等,然后对之加以改善,通过这种自由的选择,不论现实多么严峻,后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处境,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

1 V& h( @' y/ c) ^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5
发表于 2013-8-13 21:59
再以高考失利未能进入理想大学的同学为例,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能在几个月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但是,有极小部分同学在进入到大二甚至直到毕业时都拒绝接受现实,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不仅其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其个人成长也会出现停滞。
其实,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环境时,如果一个人暂时无法改变它(就被不理想的大学所录取而言,一个人是可以通过复读或者放弃上大学这样的自由选择去加以改变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去适应它,否则盲目地拒绝接受甚至反抗现实,只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束缚之中以至于完全失去选择的自由。试想,一个因为不喜欢所在大学而拒绝学习的同学,4年后大学毕业时,他还有多少资源使他能够自由选择他喜欢的工作?
所以,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或说历史处境中,只要人具备自我意识,能够选择自己的自我并建设性地面对现实,他都能自由地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拥有充实、丰富的人生和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由。

0 I2 [: P, Z+ O: B8 m, ~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6
发表于 2013-8-13 22:01
2.接受自己的局限性
这是指尽管认识到自己有局限性,知道自己不仅不完美,甚至还存在恶的一面,知道自己不仅不能穷尽真理而且还会犯许多过失甚至错误,但仍然信赖自己,相信自身的善足够强大到抑制并削减自身的恶;还指相信自己只要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就可以光大自身的善;指能够勇敢地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并且去积极地行动、去爱、去思考并且去创造。
3 f; k/ C5 [' b! F2 ~: l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7
发表于 2013-8-13 22:01
罗洛.梅当年所看的到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中国青年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现在,由于传媒业和讯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报纸、电视、广播、广告、通讯联系、手机短信等引导着的种种潮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很容易就被社会影响而放弃自己。那些为数极少的想要坚持自己的青少年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又会因为害怕孤独或者抵制不住周围人的影响中道而止。于是,青年人在越来越相似的生活方式、追求目标中迷失了自己,原来为了避免孤独而选择的从众给自己带来的仅仅是短暂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而在从众中所丧失的内在的自由却长久地破坏着自己的心情甚至包括对自己的评价。
心理咨询中,我们见到过太多因丧失内心自由而感觉不快乐的青年学生,他们由于放弃自己而产生的自我怀疑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 w. C: U: R. v& P) x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8
发表于 2013-8-13 22:03
一个人若勇于承受自我认识,勇于接受自身的局限性并勇于维护内心的自由,那么,他就有可能选择做自己。
在生活中要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一个选择努力学习的同学有可能失去其周围整天混日子的同学的“友情”;如一个注重思考的同学有可能被其周围不爱思考的同学视作“另类”;再如一个拒绝从众的学生有可能被其同学所孤立等等。但是,在罗洛.梅看来,一个人若不能抵御内心的对安全感的需求,不能放弃对社会赞许和认可的依赖,不能舍弃眼前已成惯性的能使人有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生活方式,他就很难发现并且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困而也就很难实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6 o  J1 H) J4 U2 r9 v4 M  R- \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9
发表于 2013-8-13 22:04
现在大学校园中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少青年学生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害怕孤独、害怕被别人说成缺乏吸引力等原因而进入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之中,这样的“恋爱”是既缺乏自我意识也缺乏自由意志的,这种“恋爱”的结果往往是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更多的丧失。
心理咨询中,那些前来咨询究竟是继续“爱还是不爱”的同学,他们被眼前缺乏爱的爱所困扰,但又担心如果终止这种没有爱的爱会使自己成为“被别人取笑为没本事的人”。这样的“爱”不仅无发提升人反而可能导致人的下滑。
2 o; G5 H/ T' l/ ]9 {3 V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10
发表于 2013-8-13 22:05
自爱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我中心。自爱是指对自身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与体验,是指尽管知道作为个人,自身的力量十分渺小,但仍然坚信自己是整个世界向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坚信自己向善的努力会让周围乃至世界受益,为此,他不仅尊重自己而且善待自己。
一个人如果缺乏健康的自爱,他就很难健康地去爱人与接受爱。
因为坚信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一个人不仅能够自爱自重,很自然地,他也就能发自内心地爱与敬重他人,于是,自爱不仅成就了完整的爱而且增强了人爱他人的能力。
很多在恋爱中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总与对方产生矛盾的同学来咨询时,我们都能够发现,他的根源往往在于自卑,在于他缺乏自爱的能力。他们通常是由于早年经历中长时期被否认的经验而丧失了自信与自爱的能力。以至于在当前的恋爱关系中,他们常常会被不安全感、怀疑感等控制,并在防御机制的作用下投射到对方的身上,其表现形式就是经常会怀疑对方的忠实和爱的程度。极端的个案是以各种方式去考验对方,其结果当然是使两个人的感情受到腐蚀。
这样的同学想要学会建设性地去爱人,是要首先从学会爱自己开始的,只有当他们学会了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存在和生命价值,他们才能真正坦然、安全地去爱别人。
8 w! A5 l9 F; r/ p! g2 q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11
发表于 2013-8-13 22:06
但是,关切这种潜能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表现出来的,它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发现并发掘。为此,罗洛.梅主张,一个人若想健康,他就应该问自己:有没有什么人或事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值得我去关心、牵挂并且爱护的?如果没有,我能否为自己找到一个对我至关重要的人或一件对我至关重要的事?
当前,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关人际关系技能的书也非常多,在这些流行的人际关系中,各种交往与交流的技巧已被锤炼得近乎于完美,但是,惟独人希望在人际关系中得到的关怀、关爱与关切却越来越少,这是人际关系被异化了的表现。本来人是为了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力量的增强和情感的满足,但是,当前形式化和功利化的人际关系不仅无法满足人的前述需要,反而会使这种需要受挫。因此,在今天这种时候复习罗洛.梅有关关切的观点,是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并学习以关切为基础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的。

! Q& C. G) {4 a9 D+ u
当前离线 伊万    

Rank: 4

12
发表于 2013-8-13 22:08
而罗洛.梅主张将爱与意志重新结合起来,因为这样人就可以以负责任的、成熟的态度去自由选择自己所爱的某个人和某个人群,并与之建立起健康而持久的关系。
人与人的交往中是需要承担责任的。目前有些青年学生所以难以与个人或者团体建立起持久的关系,并因此而产生很多情绪困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承担责任的决心和意志,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拒绝或者逃避承担责任的行为使他们的人际关系脆弱并且短暂。
而那些勇于承担与人交往的责任的人,那些在交往中坚守诚信、道义、关怀与合作的人,其人际关系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状态。
9 ~: u* {2 [9 o" c  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