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造最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5-2-21 18: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2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熊子恒 杨丽萍 姚卓文)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院士很忙。元宵佳节,上午他才结束与德国客人合作谈判,下午已经奔向机场开始自己的又一程出差之旅了。几年前,杨军回国在深圳建立深思实验室,将这里作为科研之路的新起点,就一直如此忙碌着。

“我想像造汽车一样造飞机,我还想让中国拥有站上低空经济制高点的更多话语权。”杨军院士团队造出全球首个低空航空专用复杂流场模拟装置——低空风洞,为翼展航空器做飞行姿态空气动力学研究。

在深圳有无数个逐梦者,最大的共同点是对深圳的高度认可。“之所以来深圳创新创业,是因为整座城市都在帮你,你甚至只需带上你的手机和电脑就可以开干了。”这是众多创业者最直观且深刻的感受,背后是深圳长期以来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深圳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力打造热带雨林式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加大科技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除夕吃完年夜饭,我们就回实验室继续调试工作,一直忙到凌晨1点。”蛇年春节,前海梦工场,睿思芯科(深圳)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谭章熹和团队沉浸在新一轮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芯片研发攻关中。

“发展先进算力必须把芯片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2018年,谭章熹回国创业成立睿思芯科,将原创技术落地深圳。目前,睿思芯科已研发出多款高能效、高算力的处理器产品,成为该领域领军企业。

像睿思芯科这样的企业,如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支撑、供给着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创新体。

深圳不少高科技企业已成长为全球行业翘楚:华为稳居全球通信设备市场榜首;华大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所占份额近八成,在全球的民用无人机企业中高居第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全球领先,实现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三冠王”的辉煌成就;迈瑞医疗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截至2024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密度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

业界人士观察认为,放眼全球,也很少能在别的城市看到如此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深圳甚至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可能“藏”着数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整个创新生态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圳坚持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与产业的最关键节点,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6个90%”的创新密码。

涵养生态,尊重每一个创新主体。

为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圳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鹏城实验室石壁龙永久园区建成投用,广州国家实验室河套研究院进入常态化运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建成通线。深圳累计拥有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分子药物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并列全国城市第一。目前,深圳各类创新载体总数超4000家,累计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50家、中小试基地53家,技术转移入库备案机构120家。

随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促使产业和科研形成高效的创新联合体,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向深圳汇聚,不但促进了大型科创企业的持续成长,也在极大程度上扶持了一大批初创企业、新锐企业,让创新有了卓越生态的涵养,也在创新梯队上形成独树一帜的金字塔结构。

2024年,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吸引国内40%左右的新成立合成生物企业落户深圳,目前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材料基因组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共建谱仪启动运行,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加快建设,集聚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集群规模超1200亿元。

在支持服务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上,深圳紧盯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与企业需求,把政府政策资金、创新资源向更高效的市场主体配置,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打破“枷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政策端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平台端则为企业创新提供“硬资源”,要让创新的发动机提供不竭动力,还有“关键一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不过短短半年,我们就从毛坯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实验室。过去一年,这里接待了超过200个中外访问团队。”前不久,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如此点赞“深圳速度”。

从全职回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再到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归去来兮”的颜宁正在“梦都”深圳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把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

为创新高端人才提供一展所长的圆梦舞台 ,深圳创新构建面向创新高端人才的“引凤筑巢”机制,“一事一议”引进全球顶尖人才,提供事业平台、科研经费、团队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包”,实施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对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经费支持……越来越多的创新高端人才汇聚鹏城,在这片创新创造的沃土“逐梦”“圆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院士领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纵观深圳人才发展史,人才开放贯穿始终,核心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解除束缚在人才身上的‘枷锁’,全方位激活人才活力。”深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用前海一位外籍科技工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在深圳这里,科技、人才、创新以一种独有的美感方式丝滑联系起来了。”

深圳着力打造最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出台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让科技人才潜心创新放手去干;探索实施科技攻关项目经理人制改革,赋予项目经理人项目选题、团队组织、经费分配、成果转化等权限,“让科学家说了算”;设立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咨询委员会,建立境内外高层次人才直认制……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为人才搭平台、建生态,深圳步履坚定、铿锵前行。目前,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2万人。

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有着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度,充满无限的机遇和可能。深圳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发光,一批又一批来自海内外的青年才俊在这里创新创业,闯出一片天地。

“5年前,我从海外回国来深创业。这些年来,亲身体验了深圳对人才从创业、医疗、孩子教育等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公司也不断壮大,成为国家级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谈及自己的经历,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炳安感慨道。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南山区启动“零租加速营”孵化共同体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最低3个月、最高不限的免租优惠,可“拎知识入驻”,免去场地租赁与装修成本,同时获得资本对接、产业资源整合等支持。

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让更多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和研发上,深圳以足够的耐心与服务,静待创新的种子破土绽放,让更多创新创业者趋之若鹜。

走进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市政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标语令人驻足:各类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服务;每年举办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等各类活动,向世界讲好人才与深圳双向奔赴的故事;建优建强国际人才街区,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良好城市氛围……一切用心用情的努力,只为让人才更加自由、更加放心、更加便捷,让深圳始终对人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打造全链条体系,下好教育先手棋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表示:“深圳要加快建设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为深圳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高等院校。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10年来,已累计高起点新建10所大学,学位点和优势学科快速增加,跑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加速度”。目前,全市高校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对于深圳而言,知名高校的不断增加、规模扩大,不仅仅意味着深圳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校还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深圳吸引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

深圳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高校对接“20+8”产业集群,大力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目前,我市高校正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低空经济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并计划于9月招收首批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核心能力。

培养引领和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必须从打牢基础做起。2024年底,国家发改委再次发文推广深圳创新经验做法,“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成为面向全国推广的经验做法之一。

深圳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速18.9%,占GDP比重达6.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科技创新是需求侧,人才是回应侧,教育是基本层,这三者内在一致、相互耦合、相互支撑,既同根同源,又同轨同向,也解释了深圳科技创新自我超越、持续引领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

2月12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召开重要会议,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梳理工作体系和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面向未来,深圳将努力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继续突破,着力打造最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供坚强支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