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论坛

标题: 211、985“存废之争”引发改革之问 [打印本页]

作者: 便利夹    时间: 2014-11-27 09:44
标题: 211、985“存废之争”引发改革之问
争夺科研经费 行政色彩过浓 加剧就业歧视. _  k" F7 ~1 [  b
) e* J+ V* I. w/ v
0 _+ o  }  S7 O/ o8 x
  这几天,“211”、“985”这两个贴在中国高校上的神秘数字,因为媒体援引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一次言论,引发了公众和全国媒体对“211”、“985”高校“存或废”的连日追问。尽管教育部随后迅速作出回应,并无取消“211”、“985”高校一说,但科研经费拨款不公、大学等级分明、利益固化等种种弊端,让这场争论的矛头直指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背后:高校改革该何去何从?% G& y5 G" ]7 }0 q: D

7 O: I. n- c" l0 q! ~- D) @
  事件* k6 O- L. X: m9 ~8 e2 q6 ~1 Z: i
  中南大学校长称“取消”7 z5 V( @9 a1 `# h1 N9 g
  教育部否认
3 d) m+ f* @/ O7 E  网上传闻多援引了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2014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作为“取消论”的佐证。张尧学在谈到该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太少、为何要重视ESI时表示,“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所谓ESI指的是“基础科学指数数据库”,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  h1 F: ~- A/ h+ E9 y" ^
  随后,这一言论被媒体援引,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随后在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上发布消息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11月18日,新华社发表文章《“211”“985”的金帽子有多重?》,直指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虽然在促进中国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211”“985”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生就业方面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未来走向值得关注。应该走出历史负担,转变思路,再举改革,应对好公众的高校改革之问。2 f  ?7 ^# \# v7 b- i

: ]0 g) H2 R% e' ]4 l1 W  现状16 w+ o" ^% \% {3 W. ?
  全国高校科研经费' o% Y1 Q) T8 `" a$ t# q
  七成流向“211”“985”
/ d. O4 V+ B' y2 r& d  事实上,两个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它的背后就是教育经费拨款。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这笔可观的经费既有国家拨款又是省级配套,入围与否对高校的发展是天壤之别。0 i8 w3 T+ N4 q- {' E: `
  这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中可见一斑。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5 K+ Y' d3 S$ J2 W# k' k
  “211”和“985”高校在科研经费上的“吸金”能力则进一步扩大了高教资源的失衡。教育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2013年的五年间,政府拨付的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达到2647.69亿元,但其中的72%被112所“211”和“985”高校瓜分,剩下超过2000所高校只能分摊剩余的700多亿。2 H4 p3 U  J& ~- K
4 A$ o) o$ \* S; `" E
  现状2
/ c) L3 T# a: I% X; O! j4 H  C6 W1 y5 ?# Q  行政审批
8 B: y2 N  J4 X9 E  强调“平衡”和“经济实力”! e/ `3 T" j( D& J! j/ R8 m3 v1 ^- ?* J
  表面上,“211”入围要求是部属院校,或各省只能推荐一所省属院校。评审主要指标有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师资、研究生规模等,实际上却受很多与“办学水平”无关的因素影响,如经济实力、学科地位,以及行政思维中的平衡主义、贪大求全等。
* C3 g+ b5 v3 F2 E  可以看到,各高校对“211”“985”的争夺却天然不在“同一起跑线”。全国31个省区市中,按校本部所在地算,北京、江苏和上海的“211”和“985”高校均达到10所以上,其中北京高达25所。“211”和“985”高校数量最多的6个省区市就占有了这些高校的一半以上。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中西部地区,“211”和“985”高校均只有1所。( b, X( G6 W6 N1 f9 Z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哪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争“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最典型的就是江苏。其他经济实力相对弱的省市,“211”评选就受到影响。比如全国其他部属师范类院校都进了“211”,仅有一所地处西部的院校没进,原因却仅仅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d" L7 j& A3 |1 }* {
  储朝晖还介绍,由于是行政主导下的资源配置,所以申报评审过程又同时存在很强的“平衡思想”——哪一个行业有了“211”重点学科,其他行业也得有;某一个地区有了“211”,就要考虑其他地区,“并不完全按学术标准,一些不够条件的也拿到了‘211’。”' ~/ s4 k8 l/ B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也有名校和普通高校之分,不过甚少是由政府计划、审批,而是学校自由竞争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没有这类身份标签、地位之别。  O& m2 E; J* G* c: O# C$ [  I' |. ^

8 d5 f' t7 K& |% ^2 D, R  质疑
/ x7 ~( @( L5 e6 r5 t  存废之争, X7 e7 W( o8 c3 f% V. l
  引发高校改革之问( M6 w. B8 d9 s  v, C! h; ^/ d
  在连日引发的“211”、“985”高校的争议中,越来越多声音直指不满的并不是“211”、“985”学校本身,而是背后隐藏着的高校改革之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长期依赖行政力量,而不是依照学术的自然发展和分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高水平学术的削弱。# s9 w/ b! o( x+ Z; u# [
  那么,高校改革何去何从?有教育人士认为,需要取消按工程、计划配置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等传统高等教育模式,还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和拨款体系。同时,政府管理公办学校,要建立大学理事会,从管办评一体、行政治校,过渡、改革到管办评分离、教育家治校。
9 ]  A6 H) Q* b# a$ u( ], B
! T% h5 O0 R( t) D9 Q( x. g2 @3 J
  (南方教育时报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新京报》报道)
, ~, ]& {, V) m" J4 Z, |) H' T5 n1 p" l  a/ ~3 L, a$ K, s





欢迎光临 深圳论坛 (http://bbs1.luooh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