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0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的“抱持”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3-11-23 10: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年来,关于孩子对父母行凶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同时,不少青少年自杀的现象令人扼腕。撇除这些极端行为,青少年出现抑郁、强迫、焦虑等状态的情形也有所增多,家长们常问的一个问题是“我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心理咨询师林雅娟指出,当父母们往往认为应该帮助改变孩子,其实最需要帮助和改变的是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8 [% A- n7 Q- A8 x: y! n3 `$ y1 @# [1 j: r  R3 V# G  M/ q
1
, `: p* G! S8 m8 z0 u: d8 V& t: O1 C
4 s) T$ B$ A# n6 t0 a" ~亲子关系本身 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8 M7 ~. ]# `6 D0 G6 I3 M1 h0 u' F/ H( E; w8 r' v
林雅娟认为,亲子关系本身比教育方法更重要。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上各有其不同的含义。在心理学上,亲子关系主要揭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特定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联系。1 t7 {4 F9 H: _6 A- a$ _

! [6 s0 ^- ^- ~+ j# K* K; ^从教养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水平,而亲子关系的良好与否则会决定孩子心理发育的程度。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因素,亲子关系本身的质量远远比某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4 O( |# |; X& {; r5 C9 l! Z7 i" F* H
$ K0 O4 S- K2 E4 a$ ^! T
既然亲子关系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最适合孩子发展的呢?
2 U0 ~- c0 y0 X; R3 d0 m3 X3 r) [6 {+ g; \# |" ]
先来看一下,一种不恰当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吧。美国电影《闪亮的风采》讲述了一个天才音乐家的心理成长故事,可以看到,对父亲强烈的爱与恨是如何地造就了一个人的成长道路。! b* @+ J  I) _( Z# t9 `" \! y6 `$ Q2 p

( G6 a, ^6 ^& k9 T! b男主角出生于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的二战幸存者家庭。父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能给予孩子所有自己曾渴望却无法得到的,比如实现音乐梦想、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保障的人身安全。所以,他时时刻刻地保护着孩子、时时刻刻地督促孩子去赢得钢琴演奏比赛,努力用自己满满的爱去为孩子创造幸福。但是由于他对于家庭完整性的执着固守和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的巨大恐惧,他担心孩子不知道世事险恶、担心孩子无力完成音乐梦想、担心孩子离家会遭受不幸,所以他感到自己必须代替孩子做一切决定,包括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等等。0 _, ]6 r2 Q, ]; P- [8 j4 K, a7 j0 x

) i3 I  ?3 R, t/ x前半生,儿子深深地受困于父亲紧抱着的爱。由于无法为自己做任何决定,无法做任何自己的尝试,他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不能自己决定要弹什么曲子、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甚至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任何决定。在心理上,他无法离开父亲,无法获得自我支持、自我肯定与自我接纳的能力,以至于当父亲因为生气而拒绝与他见面时,他郁郁发病,只能被送到疗养院。+ N! @6 ?$ v% {, N9 A: p" `- p- ~. ^

& n( A2 ]3 I$ E7 H: C! X后半生,这个儿童化的男人得到了一个能够自由成长的空间,只要没有生命危险,他可以随便说话、任意东奔西跑、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原先停滞在青少年期的心理重新获得培育。当他开始有自己的知觉、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发现自己的喜好,他便开始能够独自在音乐里陶醉,能够享受弹奏成功所带来的掌声,能够知道并发现那个自己所爱的人,能够过上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就是说,他终于成为了他自己。2 H3 P" ?3 Q+ s: w* ]' o. k. b
! j7 @" a' |& A
2" F; o/ _; w6 t' R

8 U1 N- v* Q3 M- @  S* G) l“抱持”是“恰到好处”的距离# e1 M. C+ M+ q1 H! s! a
8 H2 v( |: a/ B7 ^$ J, p
父母的爱,是为了离开的爱。父母爱孩子,终归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地离开自己,独自生活。只有当孩子能够成为他自己,在需要他为自己负责、必须自己一个人去面对的时候,他才能知道怎样的选择是自己最想要的;只有当孩子成为他自己,当面对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的时候,他才能做到坦然承受痛苦或安然享受快乐。+ Q' U: V5 E: c, I6 P6 `, ^, Z5 e
4 ?' k( S: B. |: l( z% o6 U
林雅娟指出,父母们既要培养孩子相信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又不能放弃身为父母的引导保护职责。这个度该如何把握?不同的孩子所需要的度各不相同,教育要因材施教,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需要家长学会对孩子心理的“抱持”。
$ q. b: E) v* n9 A6 {: d7 T; b4 W- J( q, \& D/ u
什么是“抱持”?当我们把孩子抱在身上,不能太松,松了会掉下来;不能太紧,紧了自己和孩子都非常不舒服。此时,力度要恰到好处、距离要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可以让大人不用太费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有扭头摆身腾挪手脚的空间,也就是有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和体验的空间。同时,这个“恰到好处”是因人而异的:抱这个孩子的时候是这个力度这个距离,抱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另一个力度另一个距离。在心理学上,这个“恰到好处”被称为“抱持”。它是在确保安全、设立界限的基础上,让孩子在能够拥有独立的空间,以发展自己的需要、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充实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人格。4 w9 `* p# a" q1 F6 z/ ?2 @. L
  C( t  W4 e: V3 y7 b1 I
35 o6 M7 U5 t8 ]3 v7 _
; a& k/ P, i8 P
随着年龄增长距离也渐拉大1 U$ ]9 N+ \8 j/ E: k- C/ ^
  a3 Q  |! O$ N9 P$ m& V% g  S
林雅娟认为,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成长需要,无论在哪个阶段,其心理发育都需要父母恰到好处的抱持。只是,随着年龄的渐长,距离需要渐渐拉大。; r/ S* |$ T, K* ~. y0 [) U
# F, d0 O1 d. K  r. f6 \0 R
婴儿期的抱持是:在吃饱喝足清洁干爽之余,常有人来陪我玩,但也要有时让我独自躺在那里看看光影“嗯嗯啊啊”,抓手挠头踢踢脚。
9 s) k& M) V: w+ z) C- w* s
  X6 V* R- v; \; O8 K5 z  `, E幼儿期的抱持是:凡够得着的东西都可以摸,凡到得了的地方都可以去,大人在我后面跟着就好。摔倒碰疼了有人给抚慰一下,大人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吓着自己;哭的时候有人抱抱拍拍,大人可不要一见我哭就咬牙切齿横眉冷对。1 K4 R9 P  z* ~. F; Y+ X

4 M- f* N' n  m6 Z" h+ w儿童期的抱持是:我有很多念头冒出来,我要开始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我可以做错事、说错话。如果因为我做了什么事让大人很不舒服,请你们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e9 T7 z1 S: j3 @
8 c# |* Y* l. r6 k; L# p5 S
少年期的抱持是:我可以常常去找我的好朋友,我想的都可以说出来——尽管有些想法会把大人吓一跳。如果我说出想法和感觉只会招来大人的批评和劝告,那以后我就悄悄去做,再不跟大人讲了。我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当然,我愿意的时候也可以听听大人想跟我说些什么。  k8 k$ j& [- I5 Z

" X1 {8 G( w* Q. _青少年期的抱持是: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和计划,而且我可以尝试去实现它们。爸妈可能会担心,但他们只会说出担心,而不会禁止我去做。如果实现不了,我可以去跟爸妈说说烦恼和难受。难受过去后,如果爸妈不批评嫌弃的话,我会很希望听听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和经验给我参考。
6 G9 K/ R& L$ O& X0 G6 D4 n2 h, A0 P! V1 P
孩子自然免不了犯错,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永不犯错,孩子永远无法体验到从挫折中爬起的力量感。抱持,让父母不去剥夺孩子犯错的机会,与此同时,父母要忍受眼睁睁看着孩子犯错的焦虑,然后,当孩子为犯错承担后果伤心难过时,父母的鼓励、安慰、帮助孩子说出伤心难过,都是给孩子的最大的支持。9 m; c4 O& [+ i& S( L* f/ Q: s0 Q
/ w) u4 S; K  F+ q
正是通过多次这样的“恰到好处的创伤”,孩子可以慢慢学会为自己疗伤,让自己重新站起来。带着这种在心理上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成功经验,当他再次遇到挑战时,就会敢于再作尝试。如此周而复始,孩子会一次比一次地更坚定、坚强、自信!由此,他可以慢慢离开父母的羽翼,去迎接更多的未知、漫游更广阔的空间,最终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恰如龙应台所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9 V: _$ O; g$ }2 y& p
4 q( y: L) i9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