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7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洗手液,身边的致癌物质?

Rank: 5Rank: 5

主帖
发表于 2014-7-20 11:54
. u  O' Q* \7 W" |3 {. e4 ~
前不久,有关“洗手液含致癌物三氯生”的消息在网上传的很热闹,后又有专家表示,其中的三氯生其实不太可能致癌。那么,洗手液到底对人有没有危害呢?, \4 _. i5 `) D% P! n+ v6 _
" f) Y0 {" s+ P4 O
洗手液,内有乾坤洗手液是一种很常见的日用品,其作用就跟它的名字一样:用来洗手。当然,肥皂(包括俗称的香皂)也可以用来洗手。实际上,洗手液的功能与肥皂类似,通过以机械摩擦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配合水流来清除手上的污垢和附着的细菌。不过,洗手液往往还会标榜自己添加了抑菌成分,可以更有效的消除细菌,并在一定时间内,部分地抑制细菌在皮肤上的繁殖。这样,就可以让双手的皮肤保持相对洁净,降低传染疾病的风险。引来争议的,正是这部分抑菌物质。3 I: i2 B  z" d. c1 K
0 Q1 Z( v+ I( Z& ?" ?$ T$ U
如何抑菌?我们常说的抑菌物质,通常有抗生素类和具备抑菌活性的非药物消毒剂两类。其中,抗生素类是指那些可以作为药物使用的化学物质(如常见的阿莫西林、氟哌酸等),但它们很少用作日用品的抑菌剂。这倒不是因为其杀菌功效不佳,而是要防止抗生素滥用。# H* g% u' g2 J4 {* u2 m# o

0 T  {. ]! N5 L; ~3 o; v因此,洗手液里添加的通常是具有消毒、抑菌作用的非药物化合物。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抑菌”,指的是它们在实验室中显示了抑制细菌繁殖的功效,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发出声明称,在美国,有“抗菌”标志的非处方类洗护用品的“抗菌”实验,并不是直接地测试该产品在降低感染率方面的功效。而且,在预防疾病方面,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标有“抑菌/抗菌”功效的洗护用品优于普通的肥皂和清水。$ q2 q% Y0 y* W, _% x" w( _) J
% A; r6 V/ x4 D: ~
抗菌成分反而致癌?目前,洗手液中用得较多的抑菌化合物,有三氯生(Triclosan)、三氯卡班(Triclocarban)、OPP(2-苯基苯酚)、PCMX(4-氯-3,5-二甲基苯酚,又称“对氯间二甲苯酚”)等。另外,某些洗手液的配方表中,使用了含义模糊的说法,如“BMAS抑菌成分”,这不是化学上通用的缩写,因而尚不能判断其实际成分。此次,引起大家关注的是三氯生。
3 l' a7 i0 ]+ Q) T/ v$ ~. t8 G4 l' A3 d$ o' V. h/ Z
而在上述几种有抑菌作用的化合物中,研究得较为透彻的也是三氯生。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公开了一份关于三氯生的消费者指引,对其安全性评价:“目前,尚无实验数据证明三氯生是对人有害的……虽然,有动物实验显示,它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动物的激素水平,但没有证据证明它会对人类产生类似作用。”换句话说,以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来看,三氯生还是一种安全的物质,FDA还批准将其用于牙膏。. a$ l! z1 _) W5 o$ H
8 v/ X  c) N2 S3 }# U7 L- c6 d9 T
另外,从现有数据看,三氯卡班、OPP和PCMX都被认为是对人相当安全的物质,其毒性非常低,应该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通过对肝细胞的体外实验,也未发现它们能显著的导致突变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肿瘤研究院(IRAC)公布的一份常见物质的致癌风险研究报告中,将OPP定义为第3类物质,即尚无证据显示其有致癌可能性的物质,与咖啡因(茶和咖啡中广泛含有的物质)同属一组。# h- m9 |$ R  \% Y
8 w9 B3 i  n; P
同时,考虑到上述物质是添加在洗手液中,基本上只可能通过皮肤渗透而被人体吸收,其摄入剂量更小,其健康风险应该是进一步降低的。总之,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来看,用于洗手液中的抑菌物质,只要是经过卫生监管部门批准使用的,都是安全的,并无明显的致癌风险。  w" [+ v1 C& ~* v7 A  J7 w
/ ?, Y- g- _1 W, I, e
我们需要使用抗菌/抑菌洗护用品吗?作为消费者,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有没有必要去使用这些抑菌洗手液?或者说,这些洗手液,是否真的如其广告所说,能给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带来额外的保护作用呢?恐怕还真不一定。
/ ^& w9 @3 _, a9 }/ H" s' \; p# \6 p# c% d4 U; j
  • 首先,即便使用最普通的肥皂,或者不含抑菌成分的洗手液(可以理解为液体肥皂),只要洗手的过程规范、认真(如医护人员普遍使用的“七步洗手法”),同样可以消除手上的绝大部分附着菌落。相反,即便是使用了有抑菌物质的洗手液,倘若留下了若干“死角”没有清洗到,依然会留下传染疾病的隐患。从这个角度说,“如何洗手”比“用什么洗手”更为重要。(如何洗手?请看:洗手——那么重要?4 G2 a9 m2 a9 @, r' M* k
& w4 c* X8 G6 Q* S  u, }
  • 其次,还有一个浓度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某个物质的抑菌作用有多强”时,一定是针对其某个具体的浓度而言的;也就是说,任何消毒、抑菌剂,都有一个能够发挥其作用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此限则不再具有抑菌作用。这就像是把一杯酒倒入水缸,这一缸水恐怕是尝不出酒味的。& g( o/ L6 P# _# _% H: z& l
    而当我们洗手时,是要用自来水把手上的泡沫或洗手液给冲掉的。这样,究竟还能有多少抑菌剂残留在皮肤表面并发挥作用,就因人而异了。如果冲洗得久一点、彻底一点,则皮肤上的抑菌剂浓度就会降低,是否还能达到其最低抑菌浓度,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实验报道非常少,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研究开展得不够充分,普通公众只能通过广告上的动画演示来做出选择。

    ! y% G5 S9 o6 g
0 ?: ^- G9 X7 Q+ w- _- d
  • 另外,还要考虑免疫系统的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的人体内是存在大量细菌的。相应的,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有害细菌养成了一种动态的抵御能力。如果我们的手上真的做到长时间没有附着的细菌,可能就“太干净了”,反而不利于免疫系统的锻炼,这一点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尤为重要。$ C* E) e9 n% T- _
    同时,抑菌剂也可能出现和抗生素类似的“耐药”现象。也就是说,当一种细菌没有被抑菌剂完全抑制时,就相当于给这些细菌进行了一次人工选择,其中的“幸存者”往往是有较强的耐受能力的个体,而它们的后代也将继承这种特质;经过数代的选择过程,就可能“选育”出对这种抑菌剂耐受能力极强的品种,让抑菌剂的效果风光不再。

    % O' h" K# i. B1 w+ H

$ x) O, @7 t; j8 {# d  x那么,对于这些声称具有长时间抑菌作用的洗手液,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待,才算合理呢?2 ~8 g) d8 G  k4 ?' ~; j; ?6 S  r
: Q% z* G1 y- H5 l- @; M
首先没有必要害怕,毕竟FDA、IRAC等相当靠谱的专业机构并未对其安全性提出警告,大可放心的使用。同时,也无需寄以过高的期待,因为洗手液毕竟不是药物,其审批过程无需提供像药物那样严格、完整的实验数据,其效果也未必有宣传的那么好。总之,洗手这事,态度、意识比洗手液更为重要。) ]  c& x$ @5 h4 Y
. e+ V" U, Q; W) O0 g) M) w$ c; p
正确洗手口诀:
  • 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
  • 先洗手心再手背
  • 揉搓指缝不能少
  • 洗手至少20秒
  • 流水冲洗净
  • 一人一巾习惯好/ d4 N5 C1 O% N) G, t7 e" L% ~
3 ~; @. D. O. Q4 J% f

Rank: 4

2
发表于 2014-7-20 13:07
洗手一定要用肥皂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