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5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4-11-8 09: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版上周就网上热帖“我的孩子必须出国”引发的争议,推出了特别策划“父母该不该送孩子出国留学之‘母亲篇’”,介绍了三位留学生妈妈不同的想法和经历,引起了各界热烈反响。今天,我们将延续上期的话题,再推出“孩子篇”,希望通过三位曾经和正在出国留学的学生故事,给大家带来更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o) ]( C! |3 Z5 P0 G" f
    留学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它既不是逃避国内高考竞争的“捷径”,也不是求职应聘的“万金油”,说到底,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自己。
. f0 q' |, g5 b; C( u1 D    有些人留学,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形势和未来的专业发展,学历是块“敲门砖”,而且“砖”的分量也决定门槛的高低。但在出国留学的背后,有着文化背景、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加上陌生环境、语言能力等的适应问题等,都是很多留学生包括其家长都未曾考虑到的。
, h+ K. U! V! Q, c, _    以下是三位留学生的亲身经历,虽然他们出国的阶段和目的各异,面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各有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无论是否留学,最好是孩子自己选择自己负责,能让生活幸福和谐,就好。% d; i- m* p+ X# E
    故事1( m7 k- _' k1 I% S
    “文化差异”背后的人情世故
1 S) D- |2 F1 {- r4 ~9 P: X    心理能力要彪悍,就业技能培养帮大忙
$ }6 K/ u' o. o3 M3 v3 p6 W    “留学就像一场绮丽又孤单的旅行,一路上你会品尝到人情世故带来的酸甜苦辣,感受到善良和爱带来的欣喜与感动。最终,无论这段旅程或长或短,它都将画上一个休止符。”已经完成英国学业的简芳现在已经回国,回忆起那段留学生活,她认为,“无论它的味道是甘、是苦,还是五味杂陈,留学都是每个参与者一段无法忘记的回忆。而这其中,除了学习知识和语言之外,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才是最让我受益的。”/ z1 q5 r0 R" K: d, r, d
    2009年本科毕业后,她踏上飞往英国的飞机,前往谢菲尔德大学攻读硕士课程。作为留学生队伍中的一员,简芳的留学生活有着和许多前辈经历相同的DNA,她的初衷是想让自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自己“培养独立性、见见世面”,但“一定要回国工作”却是她出国前就想好了的。- _: `2 s9 E  u3 \( g
    作为一个地道的85后,两年的海外求学生活让她惊讶地发现,今时今日的留学已经不再是那些留学论坛或者所谓专家口中的模样。简芳是个南方姑娘,除了会做一手美味地道的湖北菜外,还喜欢像广东人一样常常煲些靓汤给自己护肤养颜。可是和她同住在一起的英国女生却认为简芳使用公共厨房的时间过多,影响了她的生活。对此,她有一肚子的委屈:“我每次做饭都会很小心地避开别人使用厨房的高峰时间,为什么还会引起室友的不满?”  8 h8 j. K% b. M* t
    虽然是独生女,但简芳从小独立,格外好强,不像有些女孩子那样娇生惯养,虽然出国前料想到会有文化观念的问题,但让她万万没想到冲突同样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在所难免。“原本还想着和一位外国友人同住,能锻炼自己的口语水平。但每当我和室友冷脸相对时,还能像计划的那样没事跟室友唠唠嗑吗?”来英国之前,简芳常常会逛逛留学论坛,看看帖子,“那里面那么浪漫惬意,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 p+ d' u2 A9 Y- `    和简芳一起住的是两个英国姑娘,“和她们一起完全不像国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会藏在心理,或者找人倾诉。她们说话太‘直’了,一点也不给我留面子。”说到自己,简芳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出国之前,听说老外对于中国美食很热爱,到了那我还特意做了些中国饺子之类的特色食物送给室友品尝,准备借此套套近乎。结果,她们吃倒是吃了,但觉得我厨房用的时间久了,还是会说我,完全是一码归一码。中国人常常说,‘吃人嘴短’,她们一点这个概念都没有。”这件事让简芳一度大受打击,“但后来习惯了,了解她们的个性和文化背景,也就不奇怪了。有话就说,其实也挺好,不像中国人说话喜欢绕弯。”
# u" F3 Q0 m/ S0 Q$ O  M    相处了半年多以后,简芳遇到这种情况时便可以一笑而过了。“世界的有趣就在于人与人的千差万别,才能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文明。要不,咱们干嘛千里迢迢跑到异乡来开眼界呢?”她非常感谢留学期间的各种锻炼。“谢菲尔德大学除了非常看重学术能力和就业技能外,还很注意培养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比如沟通力、执行力、谈判能力等等。”/ M0 a- M4 ?( b2 S6 K4 I! H1 e
    学成后,她回国找工作,作为一名“海龟”,她觉得自己并没有遇到所谓的“观念差异”而不适应的问题。她顺利地找到上海一家外企的管理工作,虽然是一家美资企业,进入新环境的她并没有觉得很难以适应,“我相当感激那两年的留学生活,除了学历和外语能力,更让我明白了包容、承受能力始终是应对文化差异的利器。当然,在中国工作,自然和英美不同,不论是处事方式还是文化习惯,但我那两个室友做事情‘一码归一码’的习惯还真是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看来反倒是一种相当好的方法,虽然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左右逢源,但至少能问心无愧。”
: j$ O/ h" y7 r- Z" A# K* g; Y    远离父母,一个女孩子独自一人去上海打拼,她有时候也会觉得很孤独,但并没有任何退缩之意。“正如出国是我自己的选择一样,去哪工作、干什么也都是我的选择,父母会给我一些意见,但最后拿主意的依然是我自己。他们看到我出国期间,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也给予我很大的信任。对此,我相当感激。”简芳对记者说。不过,她也建议准备出国的女孩子们,“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彪悍,还是老老实实找个同胞一起居住。虽然会减少说外语的机会,不过初来乍到,有个跟你一样习惯米饭炒菜的室友会觉得日子没那么孤单难熬。更何况,如果有心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没有老外室友绝对不是问题的。”
" g( T: s) |' B6 K% b    故事2
1 C) d2 C: N0 \2 a9 X" ^# t    归国“海带”的孤独和心酸
, Y- d" `2 Z/ Q% Z! {0 @- c    国外大学“宽进严出”,绝不是逃避竞争的“捷径”
: R6 f7 k0 i% E7 g1 @8 }3 c; S7 P    据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低龄留学生研究报告》介绍,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群体中,有三成是去美国,其次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各占20%。有数据统计,2005年-2013年的8年间,中国赴美就读私立高中的留学生大幅增加。4 K9 {! e# r# Y6 m4 K
    与简芳本科毕业后再出国留学不同的是,饶曦早在15岁时便在父母的劝说下去了加拿大读高中。现在,出国留学越来越趋于低龄化。在中国,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做留学规划了,饶曦便是其中一位。
! o# j/ x, Z! K    她1987年出生,同样是家中独女,在中国北方的一个二线城市长大。一直到初中,她的学习成绩都处于中游,并没有如愿考上省重点高中,于是父母开始谋划让她出国。“我不喜欢国内的教育方式,出国也是很多国内学生梦寐以求的梦想。当我得知我可以到加拿大留学时,一度天真地认为,那里的世界就好似童话一般,一切都会比国内先进和优越,学习压力也不会像在国内这么大,生活和学习一定会是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2002年,那时候饶曦只有15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父母的安排。她对留学生的印象只是通过《北京人在纽约》以及当时有限的留学杂志模糊构建的“幻象”。) B7 E4 N7 I- ^7 v$ `8 ]! l
    饶曦在加拿大居住在位于多伦多附近的一个人口只有10万多的小城里。“我当时住在父母朋友的家里,在附近的一所高中读10年级。谈到学校的印象,“是很古典的校园,课堂很小,只有不到20个人,气氛倒是很自由活跃,但周围全是老外的面孔,全部都用英语交流。”一年之后,为了不再麻烦朋友,她在一个西人家租了一间房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打理,加上紧张的学习和外界带来的压力,那段时间每天过得都很紧张。”; i  Q5 y1 _! V6 }, i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语言的不熟练,我完成学校各种任务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加拿大教育和国内不同,我们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自己的综合能力都要得到体现,加上生活上有许多琐事,做饭、买菜、洗衣服都要自己来,以前在家里哪里要做这些啊,爸妈只求你好好读书就行了。”但让饶曦觉得最沉重的,还是精神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从你一登陆那片陌生土地就有的,好像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在胸口,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来。有一段时间,我一个人呆在租的小屋里,没有一个认识的朋友可以倾诉,想妈妈想得人都要疯了,只能整夜整夜地哭,却又不敢打电话给家里。一接到家里的电话又兴奋又恐惧,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自己的感受。”3 X, I+ J. Y: `
    由于生活节奏一下子变快,为节省时间,她不得不常常吃一些现成食品。但对于西餐,偶尔吃一顿还可以,吃多了,也不习惯,长久下来,饶曦开始对国外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她又不敢对父母说自己想放弃继续在国外读大学的决定,“那样周围的同学和亲戚们会用怎样的眼光看我?”两年后,她硬着头皮申请了一所加拿大的大学,“但我知道加拿大的大学都是‘宽进严出’的,我其实一点坚持下去的信心都没有,只是觉得不能辜负了父母的钱和他们的期望。”
+ p6 j) r' l4 y, B& o: B    但在国外,孤独、无助实在是太明显了,这让饶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因为还有一大堆英文要背、资料要看,毕竟自己的英文水平并不算好,她想做给自己看,逼自己一把,给父母、给亲戚、给朋友看看;另一方面,她找不到人倾诉,开始喝酒、逃课,过着“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的生活,一直到一年零四个月后,她因为出勤率不够,收到了最严厉的惩罚——注销签证,被逐回国。那是2006年,饶曦刚过19岁。她只能疲倦地拖着箱子回了国,里面没有文凭,没有居留证明,变成一个“海带”(海外归来的待业青年)。4 \6 u5 t$ {0 K8 o
    对于女儿这样的留学结果,父母是始料未及的,“我们没有想到她一个人在国外完全不能适应,或许当初她母亲跟随过去会好一些。但我俩都是常年在外打拼的生意人,我们只希望她能够安心学习,不要分心去打工,毕竟一个女孩子,我们也放心。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我和她妈妈不去工作,哪里给她生活费和学费呢?这是个非常两难的问题。”
9 R7 z; M; o: o7 W) I# d    回国后的饶曦后来是否重新参加了国内高考,还是直接就业,她没有告诉记者。现在她已经结婚生子,依然生活在自己长大的城市、陪伴在父母身边,那段并不开心的留学生活仿佛只是一段插曲。当我问起时,她反倒轻松地说:“可能我真的做了个‘反面教材’,之所以愿意把那段回忆拿出来说,只想告诉父母们,在我们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替我们做决定。因为要在国外忍受孤独、寂寞、恐惧的,是我们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 j) X' }) X. i" L* o; n    故事3
, g/ y6 V  i! i7 M    单身留学女博士的选择     0 q' L. z' |* G
    留学这把“双刃剑”,只有亲历者冷暖自知
) N8 g8 w( [5 e    有时候很多事情的出现总是出乎我们的预测,正如卓蘅赴美国之前,其实她是打算待最多1年就回国的。“当初,是想着和男朋友一起出国,因为他是学理工科的,成绩也很棒,较容易就申请到了奖学金。而我,则是抱着来看看美国的山水、学学英文这样单纯的想法,陪他过来了这边。”) Q( h" W( h# g( ], J8 w3 |; ?
    2009年,和男朋友同时从国内名牌大学本科毕业后,卓蘅选择了一同赴美。“那段时间真的特别艰难,不像他是从大一就铁了心要出国的。在大三认识他以前,我压根就没有过这想法。”要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英语能力考试、学校申请和学费问题,这对于她而言,“刚开始,我都没信心自己能做到。”回忆起来,那一年简直过得都不是自己了,整天是背英语、写申请,“那段时间,我6个月掉了15斤。”身高165cm的她一度体重只有不到80斤。, z, U- g" V. I5 o0 s
    最后,她一共向7所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提交了申请材料,后来陆续有4所大学来了录取函,其中2所学校提供了半奖,1所提供了全奖。她选择了这所提供全奖的南方大学,除免除全部学费之外,还有每月1200美元津贴,资助时间为学习的前两年,当然信中还提到了每周要为学校工作16个小时等等。3 ]: t5 @! l% i0 v! \! g' u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工作很麻烦,最好是白拿钱不工作。但美国人信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给研究生的奖学金都是要求工作一定时间的,实际上我们争取的就是一份给系里教授打工的机会。其实,在我看来,做助教本身也是了解学校和系里各方面情况、参与教授教学和做研究的难得机会,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卓蘅说。
/ \4 T9 ^7 Q. V& F4 S    但让她没有料想到的是,来到美国一年后,她和男友分手了。“那段时间,我相当困惑,不知道接下去的路究竟应该往哪里走,回还是留?”卓蘅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家中积蓄在她研究生出国期间已经消耗殆尽,家里想让她回来直接工作,赶紧找个男朋友嫁了,但卓蘅决定继续在美国把博士读完。“当时的我,在工作和读博之间很纠结。但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你现在要考虑的是,什么事情你不做会后悔。我确定,你回中国以后会有一个好工作,会找到一个好老公,你也会成为有钱人?问题是,除了让你爸爸感到骄傲以外,你能否肯定的告诉你自己:我做的那些事情是真正能让我感到快乐的?’”
$ Q- h' p) ^$ n- ^9 N: B' w( q    “美国读博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辛酸艰苦的求学过程,当然也有收获时的喜悦。对于我最关键的,还是能拿到奖学金,才能让我坚持下来。”卓蘅提到,在美国读书成绩越优秀,得到的资助会越多,“可以这样说,在美国留学,只怕你成绩不好,不怕你没钱,只要你成绩好,很多基金愿意资助你,无论你是留学生还是美国本土的学生,这方面享有的待遇是一致的。”' g5 W7 C  K  D7 O! J6 g
    因为卓蘅成绩优秀,她读博士期间的学费得以全免,加上她个人也很节省,有时候一年还可以省下近8万人民币,但代价是她已经五六年没有回过家了。在海外留学的女孩子都特别坚强,很多人看上去很漂亮很瘦弱。话说留学之前,卓蘅也是娇滴滴、水灵灵的小姑娘,风华正茂,本该在国内羞答答的恋爱季节,一旦去了美国,用她的话说——必须得变成“女汉子”,“对于我爸来说,有个博士女儿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事。虽然他很可能只是希望我能够更加独立地养活自己,将来不受老公的欺负。但不论如何,我觉得,做一个单身留洋女博士是我自己的选择,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至于结果,至于未来是留下来还是回国,到时候再考虑。”( c0 D# m! x1 r& H# t8 U
    去年,卓蘅在异乡已经找到了新的男友。和她一样,都是家里的独生子,都是南方人。他俩都远离家人,海外求学,各种感同身受让他们很快走到了一起。“在外乡,真的需要有一个人能说说话,太寂寞了。今年,我们考虑一同回趟家,不然都快忘了父母啥样子了。”$ b8 h; S0 {: r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