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陇上风·甘肃省书画作品邀请展”在深开幕

Rank: 5Rank: 5

主帖
发表于 2013-10-14 09:52


陈伯希


《风清月白,蝶舞翩翩》


《本色》



  10月13日上午,“陇上风·甘肃省书画作品邀请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共展出甘肃13位书画家的佳作。其中,著名艺术家陈伯希的多幅作品亮相,备受瞩目。

  92岁高龄的陈伯希,依然将画画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趁着本次画展的机会,记者致电身在兰州的陈伯希,同时采访了前来布展的陈伯希之子陈幼珀,了解这位世纪老人对艺术的赤诚之心。

  “我还是个学生”

  陈伯希的艺术生涯,是在纷飞的战火中起步的。他1922年生于山东潍坊市,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42年参军,在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联防军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兰州军区从事美术工作,解放后至今一直生活、工作在兰州。

  《瓦子街战斗》、《解放兰州》、《把关》、《保卫延安》……陈伯希的不少作品都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在甘肃,他更是被奉为当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但说起这些,他却淡然地一笔带过。“我虽然在鲁艺学习过,但毕竟不像现在的美院那么正规。我以前创作的作品大多是为社会服务,艺术性不够。我就是个没有经过正规教育的美术宣传员,一个‘土八路’。”陈伯希在电话里微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虽然已经92岁了,但每天还是坚持画画两三个小时,我还是个学生。”

  跟陈伯希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很亲切,但在陈幼珀看来,陈伯希是位非常严格的父亲。“他经历了大半生的战乱、坎坷,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因此通过严厉的教育让我们认识到幸福的可贵之处。”陈幼珀说,“他对我们的教导有三点:一,不准当官;二,不准从商;三,不能打着他的招牌在外面招摇撞骗。他认为要一辈子心无旁骛地做学问才能做好。所以我们的大家庭都是从事文化工作的。”

  “每幅作品都有所指”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陈伯希以版画为武器,为革命宣传作出了贡献。然而在他35岁至55岁这本该是创作黄金时期的二十年,却因特殊的社会环境,失去了创作的机会。终于在改革开放后,他迎来了创作的春天,转向中国花鸟画。本次展出的作品均是他近年来的代表作。跟人们熟悉的表现富贵吉祥、春暖花开的花鸟画不同,陈伯希的作品融入了老者的雍容、智者的深邃和哲人的慧心。读一幅幅作品,就像在读他的内心。

  比如《风尘》,向日葵在沙尘暴中依然坚强挺立,这其实是他经历的写照:他从小就像向日葵,头朝着太阳,无情的时代却将他一次次打倒,尽管漫天黄沙,他依然怀抱一颗对党和国家赤诚的心;而一幅《清风》,描绘一片和谐清静的竹林,其实是在暗喻反腐倡廉之风。一幅《大鱼和小鱼》,小鱼吃诱饵而被钓起,大鱼却因不食小饵而得以保全,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而上钩……“我的父亲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有所指的,他对社会的观点都融入到画作里面去了。”陈幼珀说。

  陈伯希认为,要让自己的作品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应该将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诉诸笔端,推向观众。陈伯希的笔名叫“若蝉”,他说人就像蝉一样,每经历一次磨难,就要蜕一次皮,这样才能锻炼意志,学会做人而成熟。“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吃东西,据说它只饮清露,天上的露水、叶子上的露水,蝉饮露水饱了。我觉得这对人生也很有意义,就是要我们少跟群众索取,少给群众增加负担,而要多贡献。”

  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下基层巡展

  陈伯希年纪越大,画的作品越大。本次展览中《五月的鲜花》是陈伯希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创作的,这幅作品寄托了陈伯希对已牺牲战友的哀思,画作长五米,高两米,他趴在地上画了三个月才完成。尽管大画对他的体力提出了挑战,但陈伯希却不厌其烦地尝试。

  实际上大尺寸的作品是他在综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之后开始创作的。他认为,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房子越来越宽敞,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那种在土房子里细细把玩小画、册页的时期一去不复返了。而大画能震撼人心,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所以陈伯希虽然累,却乐在其中。

  陈伯希几十年来一直关心社会、关心群众,即使是现在,读书和看报依然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多次说,自己在山东老家只生活了十几年,而之后的日子,都是群众把他养育大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下基层巡展。“我画画就是要歌颂我们的人民群众。我在画面上题‘梅花明月证三生’,就是想说过去也好,现在也罢,哪怕是在将来,我们的人民群众都会像梅花一样有傲骨,像明月一样光明,这就是我们群众的本质,做人的本质。”陈伯希说。一位人民艺术家的真诚与纯朴在几句话中表露无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