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0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流毛毛”说到媒体作为在何处

Rank: 4

主帖
发表于 2014-7-2 22:58
  只有过年才团聚,这是很多留守儿童家庭的现状。第六届南都留守儿童圆梦行动启动,留唱团开始全国招募。为帮助留守儿童家庭在深圳团聚,凡进入留唱团海选者,均可报销老家到深圳的来回车费(昨日《南方都市报》)。
3 P  |$ x1 D9 z" @) J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到那个叫黄松锋的留守少年,他已经参加了两次留唱团,除了成长不少,和让村庄小伙伴们在看到活动光碟后发出“深圳这么好玩呀”的感慨,他的既有的生活轨迹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已经初中毕业的他打算出去打工,能挣点钱,在同学聚会时可不必向家里要钱。最初看到这里,有人可能有些想不通,南都那么大的平台,搞个海选,能进入这平台的孩子总会有些生活的改变吧,比如借着这个机会能弄个深圳就学啥的。其实,这可能有些误读媒体之功能了。
- @- U( T, }+ {4 x% F' y9 |+ B  2004年3月间,湖南岳阳一个女婴及其神智失常的母亲被好心的女工救助,并引起媒体聚焦,社会各界随着媒体报道而热情关注,为其捐款捐物,还起名叫“流毛毛”,10年之后,一个叫“春草”能写一手娟秀字体的女孩子,跟着她那天字第一号奇葩父亲还在乞讨、流浪。媒体的聚焦,居然没有对其无法把控的生存轨迹起到任何作用,包括让其进入校园接受完义务教育,哪怕“上完初中去打工”,去过一种体面的靠劳动得食的有尊严的生活。
+ g* z7 T0 z5 C+ U) G. U  在这几天“千万别报新闻学”的新闻很火。记得有某报评论部主任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要幻想一篇文章改变世界”,他的意思是说要靠两篇三篇成千上万篇文章改变世界,我觉得这可能都不大靠谱,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这种动辄将文章拿去当板砖用的思路,怕要改一改了。有些人马上反驳,你们的“表哥”不是被媒体“轰”下去的吗?劳教制度不是被媒体搞掉的吗?还有那啥和那谁,不都是新闻报道加上评论才引起重视并改观的吗?错,真的错了,如果媒体和记者本人有这种舍我其谁、拯救世界的气概,它和他就真的该换个工作了,比如考公务员什么的。
2 T6 o$ r, B' j# \  是公众,是公众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意愿,是公众在全息时代要成就自我、表达自我的意志,是公众对权力运作的既得格局有了切肤的体认,加上各级公务部门对民间情绪的充分敏感和互动,才推动了局部的改变,而这些改变的发生,作为一个事实,又被社会分工里一种叫“媒体人”或者“新闻工作者”的劳动者给呈现出来而已。套用那句烂俗的话,我们才真正是新闻事件的搬运工,除此无他。
: v  O4 P, ]) B& @. ?# U) g  私下猜测,南都恰是因为对媒体何为的自觉,才搞了个留唱团。在力所能及、力应能及的范围内,以艺术作为媒介,沟通留守和团聚,这已经是国内不少同行所艳羡的那种“游刃有余”了,岂能再奢望其他,岂能该奢望其他。否则,人们就该说媒体没有职业精神了。9 C4 |( i3 P( P( K
  孩子们好好唱歌,唱完了坚强生活,记住一座很好玩的城市,叫深圳,就可以了。(张翼 南方都市报)
9 f3 j! o4 }  C! l9 u( s5 w$ E* I$ \0 i- z% w* ?, K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