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3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研经费“高投低产”症结何在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4-10-22 1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根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而1978年这一数据仅为52亿多元。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那么,巨大的科技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于此,《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10月21日《新民晚报》)
( v4 k0 o& p. I7 B3 i: H  财政年砸五千亿之巨,科研成果却依旧寥寥。如此局面,让公众不免追问,钱去哪儿了?事实上,科技领域的“高投入低产出”怪状,早已成为热题。引发众议之处,一则在于经费使用混乱无序,二则在于学术成果乏善可陈,尤其各类垃圾论文简直羞辱智商……积弊种种、怨念深深,而今都化作一声声有力的诘问。" s0 H4 z; c7 I, [. f# Q/ G5 m
  科技领域的“投入—产出”效率,本是一个极专业的问题,并非一般民众所可随便置喙。只不过,因为此间科研事业之低效低能有目共睹,所以“巨额经费”一说方才招致广泛非议。尽管谁也说不清,年投五千亿,应该产生何种成果,但实在太过惨淡的现实,已足以构成众人追问的理由——全民齐问“科技经费哪去了”,本身就是一道奇观。  ~; J7 w" ~; Z& A% ~0 P
  为什么,不惜投入重金的科研事业,产出明显不尽如人意?为此求解,当然可有很多路径。首先要厘清的是,所谓“年科技支出五千亿”,本身就未必准确。鉴于高校学者多靠“拿项目”增收的实情,巨额科研开支中的很大部分,可能转化成了科研人员的供养费用,而非纯粹的研发支出;另外,诚如相关官员所言,科研立项的封闭化、零散化,资源配置的碎片化,也导致有限的经费未能产生最大化收益。
% x7 F( f/ J' i4 S! J8 B  之于科研项目,资源分配的不公、经费监管的漏洞,以及效果评估的缺失,凡此种种为人诟病久矣。而除此以外,科技领域的壁垒化倾向,也同样值得关注。一直以来,公共的科研事业,都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和分享机制。也正由于宏观引导机制缺位,也就没有清晰的目标设定,也就没有由此衍生的分工与合力。而后,科研工作者如淘金者一般各行其是,即便有所收获也是细微的、分离的,很难促成科学知识的螺旋式积累。就这样,看似天量的科研投入,被分化在一个个彼此隔离的小圈子内,也就无怪乎难有大动静了。
  B' e  {$ [1 P6 T, _" u  众所周知,科研领域的创新增效,既有赖于严厉的监管,以促成从业者职业道德的重建;亦有赖于通过相应的秩序协调,来推动全行业更充分的分工和合作。之于后者,正在谋划的相关“联席会议制度”,意义甚大。9 {6 q8 _0 O% S% q: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2Rank: 2

2
发表于 2014-10-22 22:3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