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2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庆黄梅戏艺术周”启幕

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4-11-12 09: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安庆黄梅戏团的主要演员与深圳媒体见面。

  “安庆黄梅戏艺术周”将于11月12日至18日在深圳大剧院举行。记者在昨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艺术周将通过展演、展览、展销等多种方式展示安庆黄梅戏之美。期间,《天仙配》、《女驸马》、《六尺巷》、《为奴隶的母亲》4台大戏将登上深圳大剧院的舞台。

  7场演出接连登台
  “安庆黄梅戏艺术周”由中共安庆市委宣传部、安庆市文广新局共同主办,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安徽省邮政公司安庆分公司联合承办。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们将向深圳观众献上4台大戏与一台专场晚会。

  黄梅戏《六尺巷》根据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典故改编,通过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借古喻今,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礼让、追求和谐的立意。该剧自2007年首演以来已先后在北京、安徽、江苏等地演出,获得安庆市第4届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湖北省第6届黄梅戏艺术节“最佳演出奖”,中宣部2007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奖,获得业内专家及观众高度赞赏。

  《为奴隶的母亲》则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根据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作家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具有浓郁的黄梅戏特色。故事讲述民国初年、混乱的时代,年轻的春宝娘遭遇丈夫生病,又逢上荒年,原本就贫穷的家庭陷入极端困境,为了生存,丈夫将她出典给无嗣的老秀才,替人生子。她生下儿子后又被秀才赶出门,回到家时,已是家破人亡。

  与此同时,为充分展现黄梅戏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精心挑选的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黄梅戏发展历程”精美展板一组约50块展板,也将在深圳大剧院前厅展出,通过百余幅老照片,介绍黄梅戏百年发展历程。集中历年来安庆制作的黄梅戏音像、声腔制品,为本次活动特别制作的以《天仙配》、《女驸马》、《六尺巷》、《为奴隶的母亲》、《半个月亮》为主题的个性化邮票五套也将在同一时间首发签售。

  来深为了吸引年轻观众
  安庆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市,素有“戏曲之乡”之美誉,《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脍炙人口,唱红了大江南北。此次在深圳举办如此大型的黄梅戏艺术周活动,如何让时尚的现代化都市人群接受古老的传统文化、保证演出的上座率?当天下午与会的安徽省剧协主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术总监、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坦言:“全国的艺术团体都面临着票房、市场、观众的难题,我们这次来深圳是一次破冰之旅,困难有,慢慢来。”

  深圳濒临港澳,与传统文化相比,流行文化更受到深圳人的欢迎。对此,黄新德表示:“好艺术是不分地界,甚至是不分国界的。两个月前我去北欧的丹麦、挪威等几个国家演讲,观众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华侨,他们是不了解黄梅戏为何物的,但演讲效果很好,还有的观众跟着唱。这首先要归功于网络时代信息的发达,其次是黄梅戏本身的亲和力。”

  献演“安庆黄梅戏艺术周”4台大戏的都是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其中包括夏圆圆、郑玉兰、熊东旭等,梅花奖获得者王琴将出演《女驸马》。黄新德告诉记者,这批演员的平均年龄仅27岁。“现在大城市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传统文化确实面临着怎么向年轻观众推广的问题。来深圳演出就是要让年轻观众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年轻的演员展现古老传统,在观众之间架起桥梁。失去年轻观众,就是失去戏曲的生命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