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3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望:老村,有着淡淡艺术味儿

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4-12-20 17: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梧桐山脚下,深圳水库边,坐落着近400年历史的大望村。
这个号称“深港大水缸”的特殊城中村,历史上几经迁徙、分割,
为保清澈水源,切断了已形成的制衣产业链,经济一度不振。
一波追求恬淡生活的艺术家迁徙至此,将这个城中村粉刷一新,
打造成为时尚文化产业基地,成为深圳都市人的世外桃源。
当年放弃工业的大望村,一直在寻求新出路,最终落脚于无污染、高附加值、高品位的文化产业。
逐渐建起了梧桐山艺术小镇、博雅馆等,形成以现代艺术与创意产业为主,
旅游、休闲为辅的时尚文化产业基地。
成为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文化游的一大胜地。
为建水库
村民两度搬迁
拥有近400年历史的大望村,最早居住的是客家人,坊间传说村名由来就与客家话有关。吴与鱼同音,村里一吴姓家媳妇为了网住老公,称之大网,后渐渐传为村名“大网村”,望是后来所改。也有从字面意义上解读村名的,“望”意为威望,传说大望村在清朝时期人才辈出,以至于经过这里的人,都要下马步行以示景仰。
作为一个古村落,建村之初大望村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背靠梧桐山,前傍优质水资源,山好水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望村民。兴建水库对大望村是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大望村民也开始移民,1958年兴建和1965年扩建时,大径、大屋、石禾场、打鱼坝、老沙湾圩等5个自然村的村民先后从水库区向后搬迁,大量耕地被淹没,大望村从原本的8个自然村合并成3个自然村,即现在的大望、新田、新坪。1985年划分深圳特区管理线,大望村被分割成两部分,大半个村被铁丝网围住归属了罗湖区。
偏安一隅的大望村也曾经历红红火火的年代,上世纪90年代这里制衣小作坊林立,据说湖北天门人首开租房制衣先河,供应当年刚开业的东门白马服装市场。之后,湖北、江西、四川、广东等地的私人老板纷纷效仿,成为村里一大租客族群,形成一条制衣产业链。2003年至2006年高峰期,制衣小作坊从800家左右发展到1300多家。然而作为“深港大水缸”,大望村为了保障水库资源不受污染,将他们全部外移,出租屋一度空荡荡的。
徒手抓鱼是
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深圳市大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忠,是土生土长的大望村居民。自小在水库边长大的他,童年记忆中,每一帧关于水库的面画,都鲜活得仿佛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鲤鱼。徒手抓鱼,这是土生土长的大望村民曾经掌握的一门技艺。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深圳水库的管理还没有那么严格,周边村落的村民可以下水抓鱼,大望村的男孩子们个个都是游泳能手,抓鱼高手。早已经摸透鱼儿习性的男孩们,知道水草丰茂的地方,藏着最多最鲜美的鱼,一口气潜到水中,最厉害的能够潜到水下三米,露一手徒手抓鱼的绝活——锁定了目标后,用最快速度,左右开弓双手一起用力将鱼摁到泥巴里,然后抓住鱼奋力冲出水面,将鱼丢在岸边装好水的黑色轮胎里面。有的天生水性了得的男孩,不但潜水厉害,抓鱼技术也是十分了得,“嘴里咬着一条,左手抓一条,右手再抓一条,下一次水可以抓回三条鱼。”
李伟忠咂咂嘴巴说,小时候家里穷,每次抓回来的鱼,必然成为一家人改善伙食的最佳食材。客家人做鱼讲究原汁原味,一般都是清蒸,自家种的生姜和大蒜,切成细丝,撒在鱼上,等全鱼蒸熟,热气腾腾地端上饭桌,迅速被孩子们分食干净,连鱼骨头都要仔细吸吮掉汁水才罢休。有时候,抓上来的鱼太多了,就在自己门前的空地上晒晒,做成鱼干,加上辣椒炒一炒,又是一道绝美的下饭佳肴。
艺术的闯入
将这里盘活
大望村如今出租屋的价格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像纽约著名的苏荷街区一样,因为艺术家的入驻,而复活重生,成为城市文青热衷的地方。
因为挑选了一个非周末去大望村著名的梧桐山艺术小镇,记者没有体验到人满为患的街景,反而能好好享受这里的恬静艺术氛围。原本平平无奇的村民自建房在艺术家们的装点下散发出超脱一般城中村的气息,或时尚,或前卫,或清幽。色彩跳跃的涂鸦墙俯首皆是,掺杂了各种风格和意向,值得细细品味。农民房外包上艺术性钢架,却毫无违和感。艺术家的工作室各有风格,从门外的工作牌、门的设计可以洞悉一二。如果您对家中的装修有疑惑,不妨走入艺术小镇的艺术家工作室里取经。
当年放弃工业的大望村,一直在寻求新出路,最终选定无污染、高附加值、高品位的文化产业。逐渐建起了梧桐山艺术小镇等,形成以现代艺术与创意产业为主,旅游、休闲为辅的时尚文化产业基地。成为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文化游的一大胜地。看展览、逛创意市集、访艺术家工作室、爬山、骑行、农家乐,不同需求的人群都能在这找到欢乐天地。

晶报发现记者 王小欢/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