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9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时节 这些事你得做

当前离线 cili    

Rank: 5Rank: 5

主帖
发表于 2015-3-31 10:21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邓华超)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农事重要节令,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不仅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且还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扫墓、踏青、吃寒食让整个清明节变得更有意义,可有些礼仪习俗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哦。

添土上坟 扫墓祭祖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在清明节到来的几天里,人们一般采取各种方式来扫墓祭祖,如添土上坟、起骨迁坟、竖碑等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添土上坟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人们多把它放在清明节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此时,人们往往扶老携幼,来到墓地,通过添土上坟,祭奠先祖。添土时,首先要将坟及其四周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坟上培上新土。随后,还要在坟的顶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坟头,坟头多是用铁锹在地上挖的土块。当然立坟头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添土以后,人们多在坟前摆上小饽饽、酒、菜肴等供品,烧些纸钱,以表心意。菜肴的数量也有讲究,一般要做7个菜,多为鸡、鱼、豆腐、蛋等有着吉利说法的菜。摆供时,还要不时地将各种供品用筷子夹出少许,分别放在烧着的纸钱上,同时斟酒在坟前,表示让先人享用。

踏青插柳 意寓丰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一是避邪,二是预示春天到来了。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初三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这也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春风劲吹,大地吐绿,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清明节那天,人们带着煮熟的鸡蛋、火腿肠、方便面和啤酒之类,在山上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或卧或躺,边吃边聊,尽情享受,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有的比赛登山头,有的林中散步,有的穿越山洞,有的放喉歌唱,大家互相祝福,共度传统佳节。

广吃寒食 身心健康

清明又称寒食节,所以在各地都有吃寒食的习惯。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黏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有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粽,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 此外,中国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征稿启事】

争当文明礼仪小使者 写下你的文明小故事

文明礼仪的习惯应从小开始养成。为了鼓励全市中小学生争当文明礼仪小使者,在一言一行中做到“讲文明、懂礼仪”,市文明办和深圳晚报特别开设“争当文明礼仪小使者”征文活动,欢迎全市中小学生将自己践行文明礼仪的故事记录下来。

来稿请发至:wmlywbdxt@126.com(请注明作者姓名、学校、联系电话),字数以800字左右为宜。我们将从来稿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金(或奖品)奖励。

Rank: 1

2
发表于 2015-3-31 10:36
各地习俗真是千奇百怪。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