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48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洋医生在罗湖第四季之学生感悟

当前离线 guaren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8-1-19 10: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月15日是2018年罗湖医院集团全科医生高级研修班 “罗湖-澳大利亚全科医学胜任力培训”课程的第一天,我们2015级全科医学“5+3”学员有幸在社康实践之前参与该课程的学习,本以为是跟既往学的全科理念“以人为本、全系统关怀”等等的套路及下社康前的临阵磨枪,结果一天课程下来发现这哪里是全科思维的学习,这根本是对我们临床思维(也许还包括应试思维)的颠覆性重建。



(图一)


      两位主讲人博戈里、杨辉教授均是澳大利亚名校的讲师,博戈里教授平时三天社区出诊,两天教学,是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社区医生同时也是一名理论知识丰富的学者。还未上课,看到排排坐的椅子,我们第一选择就是往后坐,离远点,避免被提问,结果教授们一来,就提醒都往前排坐围成半圆,并且暗示我们坐后面更容易被提问。默默往BOSS眼皮底下凑的同时心里暗想,看来在大学课堂的生存之道不适用于这个课啊。

      课程开始很幽默,博戈里教授简短的自我介绍展现了他仅有的中文库存,然后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临床患者的故事(有个每次就诊完就喜欢亲他的89岁老太太,他有时候量完血压看诊完就得偷溜),并且要求我们与陌生的学员分享一个临床趣事,当我们尝试找第一次见面的师姐讲临床趣事的时候我觉得这课程好像确实不一样。而随着课程进展,博戈里爬上楼梯扔纸飞机点名答题、自己搬了三张椅子一步步走过去代表跨越疑难杂症等等,让我们在哄然大笑和大跌眼镜的同时心里也在暗爽“原来洋课堂是这样的”,果然有很多的不一样。



(没拍到教授爬椅子的图,此图为表达两种思维模式平衡)


      然而,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仅仅的形式上的不同才不是课程的独特之处,真正的放大招是全科思维对于临床思维的颠覆性重建,我想这才是罗湖集团开办这个课程的真正目的。

      真正的全科思维应该是怎样,博格理教授和尹教授均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概率性诊断”,在社康、基层卫生机构,没有先进、完善的检查器械,只能靠已获得的社区实用流行病学、对患者既往的了解(有可能不了解)或者反复多次的就诊,我们不一定能得出一个百分百明确的诊断,而我们要做的,或者我们要接受的也是我们在全科不一定需要获得百分百诊断,我们全科的诊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居民保驾护航、对疾病监控抵抗的过程,全科医生的诊治过程不是一个答题的过程,你选中了答案,猜对了诊断,不会有人给你鼓掌送小红花,也不会有人给打一百分,诊断或者当前的症状于居民整个人而言只是冰山一角,社区医生更重要的是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一个右侧胸痛,你猜对了带状疱疹又如何,一个真正的全科医生应该发现的不仅仅是带状疱疹的问题,发病的诱因、症状的缓解、健康教育、带来的心理负担,其他家庭成员的预防及保护措施,家庭的情绪影响及该患者该家庭的其他健康问题,后续安排就诊等等,与这些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相比,诊断仅是浮于表面的“会哭的娃”。

      甚至我们在角色扮演中,同学根据“苏格拉底问诊法”(类似于现病史关于症状特征等的问诊),我们感觉甚有成效、快捷明确的问诊仍透出浓浓的“想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的局限性,这完全是颠覆了我们在临床专科学习及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思维,原来全科思维要求的、讲究的和我们既往学的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学习只是思维破冰的第一锥,我想接下来每一天的课程都是对已冰封多年的临床思维进行推翻重建的过程,我期待陈旧思维冰破云消全科思维绽放光彩的那一天。


撰写者:15全科“5+3”学员 汪茜茜
审稿者:尹朝霞
编辑:罗医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