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6111|回复: 0

四十年、一扇窗——两地值守者眼中的罗湖桥

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9-3-25 20:45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到80年代,有很多经罗湖回内地的人,要挑很多油、米、布、衣服之类的东西。”今年72岁的姚志明告诉记者,那时经过罗湖桥的内地人衣服很简单,差不多都是一式的,没有像香港人一样穿得五颜六色。
  “我们一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是内地人。”姚志明说。他曾任香港罗湖警署警长,驻守在中英街和香港罗湖管制区。
  1982年,在离姚志明不远的深圳河对岸,刚刚18岁的吴燕霞来到罗湖边检站工作。在她的记忆中,那时从香港到内地办事或探亲的港澳居民,携带的都是电器、手表、零食和没有穿坏的旧衣裤、鞋子等。
  初到深圳时的情景,她依然历历在目:“心里想着深圳是一个特区,应该是很漂亮的地方,结果一看,就像个渔村一样。”吴燕霞说,当时她住的地方有6层楼,却已是周边最高的楼。
  从香港一侧拍摄的罗湖铁路桥(11月29日摄)。 新华社发(王申 摄)
  早在1906年,长约32米的罗湖桥就建在了深圳河上,连起了内地与香港。1950年,罗湖边检站成立。7年后,重新修建的罗湖桥成为旅客往来深港两地的通道。那时的旅客进出口岸,需要从铁路桥两侧的行人通道通行。这一走,就持续到了80年代。
  在当时,吴燕霞和她的战友们要以人工方式查验旅客,“快的话旅客20分钟就可以通关,但是有特殊情况可能就要一个多小时。遇到节假日返回内地的人多,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
  桥那一边的姚志明则说,每逢节假日,旅客至少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出入关。
  1985年,罗湖口岸联检大楼落成使用,罗湖桥下游建起一座全新的双层通道桥,成为新的罗湖人行桥。1988年,内地第一套边防检查计算机查验系统在罗湖口岸启用。
  “在我们刚工作的时候,每天就是几百人,到后来的上千人,80年代末基本是上万人了,那时候我们真是不敢想象人像现在这么多。”吴燕霞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通关人数有20多万,高峰期的时候有30多万。
  在罗湖人行桥,旅客从香港步入深圳(11月29日摄)。新华社发(王申 摄)
  透过罗湖桥这一扇小“窗”,改革开放40年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人流、物流变化,在值守者眼中清晰可见。
  吴燕霞说,如今性价比高的内地美食与住宿,便利的公路网、高铁网,让港澳居民往来内地的频率不断加快。“现在香港人真的比较喜欢回到内地,吃吃海鲜,买些内地制造的电器、家具之类带回香港。”吴燕霞说。
  已经退休的姚志明这些年经常到内地走走看看,他感慨说,以前内地人见到香港人,觉得好羡慕,现在不同了。
  2003年,由于防洪标准过低,已有百年历史的罗湖桥完成了她的使命,被分段拆除,并当作文物复建于香港新界。新建的铁路桥有40米宽,卧伏在深圳河上,运送人员和物资的火车仍然每天穿行于两地之间。
  如今,深圳与香港之间,每年有大约3亿人次从各个口岸间往来。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建设中的莲塘口岸也即将投入使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