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6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贡献“巾帼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妇女.....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9-4-26 11: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家知道每天往来深港两地跨境读书的学童有多少吗?2.6万人!”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行政总裁邱浩波在台上讲出这个数字,坐在台下的罗湖区笋岗街道党工委委员、民生事务部部长张巧玲心里震了一下,“我们街道的涉港婚姻就有800多对,是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他们有什么需求。”
    3月13日,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融合发展论坛在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深圳市妇联主席马宏,罗湖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益川,罗湖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唐汉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社会工作部负责人王栩钟、香港特区政府妇女事务委员会主席陈婉娴、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副理事长袁小菱和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部门领导、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等100多人出席了活动。
    马宏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跨时代背景下,深圳妇联将携手大湾区城市妇女组织,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共建沟通平台,推进港澳女性走进大湾区创业,将三地的妇女儿童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发挥妇女的独特优势,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贡献巾帼力量。
    聚集三地嘉宾,探讨湾区合作
    一场论坛延续《巾帼宣言123》
    依据来自香港统计署的数字,1999年香港男性与内地女性结婚的共有21220例,香港女性与内地男性结婚有1390例。到2016年,香港女性与内地男性结婚的有7626例,而香港男性与内地女性结婚的有15300例。
    这一数字背后,是由婚姻家庭衍生而来的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养老等社会服务的需求。融合的背景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不只是规划与远景,更是近在咫尺的现实课题。
    2018年11月,包括深圳市妇联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妇女组织在澳门联合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合作宣言》(即《巾帼宣言123》),提出搭建一个平台、两个基地,设立三个目标——即一个沟通平台,一个女性创新创业基地、一个女性培训基地,要实现平台服务、儿童发展、团结广大妇女力量投身国家建设三大目标。
    在深港社会融合发展领域,罗湖一直走在前列。2007年,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罗湖区利用毗邻香港及与香港社会组织联系密切的优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跨境学童和跨境家庭服务机构——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10多年来共服务跨境学童和家庭10万多人次,并将服务逐渐辐射到福田、南山,成为深港合作的成功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如今已经细化至罗湖各个领域,许多题目已提上议程,比如在社会就业、青年创业、居家养老等领域探索深港居民同等待遇,允许香港认可的专业资格人士在罗湖直接执业就业等。在马宏看来,这些年,罗湖充分发挥联系香港各界的优势,积极探索打造多种多样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深港融合。她透露,罗湖还将和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探索合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罗湖)妇女儿童服务基地”,希望罗湖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理念和手段,为深圳乃至广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添砖加瓦。
    这场聚焦大湾区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与可行模式的论坛,致力于促进大湾区各地社会资源、专业技术、公益人才、服务项目的对接与合作。马宏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巾帼宣言123》的重要延续。
    香港特区政府妇女事务委员会主席陈婉娴在发言中说,几个区域的代表在一起探讨合作,这种形式自己非常欣赏。“之前我们去过澳门研讨,我也期盼着大家去香港”。
    抓住三大范畴,打通双向思维
    在大湾区构建优质生活圈
    走进罗湖区沿河南路2007号的罗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一股“港味”就扑面而来,这里有香港老师,有繁体字、粤语和英语环境,还有严谨细致的全年课程安排,以及花花绿绿的折页纸和绘本。
    目前,在深圳居住了近10万户香港家庭,其中有3万户住在罗湖区;而每天有2.6万名跨境学童从深圳到香港上学,其中近万人从罗湖口岸过境。
    陈婉娴介绍,在深圳上学的香港学童有的在深圳港人子弟学校读书,有的在办有港籍班的民办学校就读,民办学校一学年2万元至4万元不等的学费开支,让不少家庭备感压力。
    据了解,深圳现有两所港人子弟学校,九所开设港籍学生班的学校。“希望增办收费较低的港人子弟学校、港人子弟班,开办可负担的内地幼儿园,衔接香港小学”。陈婉娴说。
    在陈婉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需要双向思维,内地人到香港生活需要适应,香港人在内地生活也需要适应。教育衔接、就业培训和生活适应是社会服务融合的三大范畴。
    焊接工种在内地较稀缺,而香港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香港缺乏病房助理、物理治疗师助理,内地人如要从事相关行业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如何打通就业渠道?陈婉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职业资格互认制度,组成大湾区职业技能合作及沟通的工作架构,在人力市场里互相交流、互相解决问题。
    “我们为准备来香港人士办课程,了解香港情况、学习广东话、认识援助机构、学习亲子相处之道、学习家庭和谐共处、认识情绪和学习疏解情绪方法。”陈婉娴表示,为了让来港人士生活得更踏实,帮助他们了解居住的城市很重要。同样,来内地的香港人也需要提早适应生活,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团体都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
    未来,粤港澳的交流互动将越来越多,会有越来越多居民来往来于三地创业就业、学习、生活,各种新的社会业态和社会需求也会相继出现,对三地社会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客观上大湾区各城市的交往已经形成,作为一线人员我们要多了解社会实况,透过互信携手合作,让社会服务在大湾区内互相激励、互相合作、共同发展。”陈婉娴说。
    凝聚多方共识,搭建服务平台
    推动合作由概念变为行动
    “今天的主题是谈融合、谈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三地该如何进行妇女儿童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作为主持人,深圳市罗湖区懿贝斯女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胡小军在圆桌论坛环节问起参会的粤港澳三地嘉宾学者,具体应该怎么干?如何实质性地推动合作由概念变为行动?
    “我们首先要聚焦共同的目标,才能真正将合作落实推动。”来自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服务总监廖金凤认为,合作首先要从沟通交流开始,注重团队的培养和共同理念的凝聚。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冯慧玲表示,首先要在管理制度上互相认可,进行资源优势互补。“国际机构是带着资金、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来做项目,我们希望能跟政府、社会组织成为比较强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交流学习、彼此认可的前提下,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副理事长袁小菱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案:“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妇女组织、妇联一同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对大湾区妇女的生活就业需求进行专题调研。”进而,袁小菱提出的长期目标是设立一个湾区妇女信息服务平台。“当妇女在不同城市需要支援时,这个信息平台将成为一个最大的服务网络。”
    “我最基本的观点是‘自上而下’。”深圳市妇女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于越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协作,需要从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推进,进而向具体的服务机构推进。“作为枢纽型的行业组织,在承上启下的同时,也有义务将服务机构的真实诉求反馈给政府部门。有义务促进人员、信息的流动与互认。”
    此外,广州社联困境儿童关爱中心理事长熊静茹从困境儿童服务平台的角度出发,认为实质性推动帮扶首先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制定帮扶方案;其次,需要配备专业的律师团队和医疗团队。“我们尝试了案例研讨会,以此聚集了检察院、妇联、团委和社会服务机构资源,达成了信息的互通,也得到了一定的专业支持。”
    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认为,在交流的基础上,首先要进行的是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珠三角9个城市跟香港、澳门社会组织的概念、登记制度、服务方式都不一样,这需要研究型的社会组织进行梳理和推动。”
    “未来首先是人的流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社会领域最大的挑战就是社会服务。”饶锦兴表示,挑战也是机遇,从跨境养老、跨境上学、跨境婚姻开始,需求推动服务。社会服务也许会走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前面。
    观点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博士胡小军:
    人才资金技术流动是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服务融合如何从一种概念、一种倡导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博士胡小军认为,社会服务工作应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例如,基于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发挥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在促进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持和驱动作用,培育和壮大养老等社会服务产业发展。
    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因此,从长远来看,畅通大湾区内社会服务相关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是实现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内地与港澳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协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可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及运作方法,开发针对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的专业社会服务项目,有效增进社群融合与共建共治共享。
    行业组织的作用也很重要,要发挥大湾区城市社会服务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促进社会服务行业标准与相应管理规范的有效对接和职业资格互认。
    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
    深圳可借鉴香港,梳理社会服务需求清单
    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社会领域中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社会服务,而在社会服务方面,能很快产生效果的就是为妇女儿童提供跨境服务。
    如何给他们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是社会组织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他认为,社会组织想要长久扎根本土、提供服务,除了专业性,还要处理好和当地政府的关系,与群团组织展开合作。
    他说,跨境家庭产生了跨境学童上学的需求,社会组织需要根据需求来提供服务。对此,香港制作了便捷手册,手册包含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居民很容易找到。但深圳目前还未梳理出详细的需求清单,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不妨从这个小的工作开始。(撰文:何雪峰 祁觊 统筹:吕冰冰 通讯员:汪朝晖 叶书兰)
22 (2).png


22 (1).png



本帖最后由 罗湖区妇联发言人 于 2019-4-26 11:49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