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商报 75%的酒精能消毒,于是在家里大量囤酒精;口罩一个难求,所以用了多天的N95口罩消毒了继续用……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这些成了不少人在这个春节里的共同做法。但这些做法是否真的可行?存在着什么风险?记者根据网民讨论热度和专家的回复,整理了5个时下普及度高、热度广,但有一定风险的行为做法,提醒大家千万要注意居家和个人安全,谨慎行事。 1 家里囤大量高浓度酒精不可取 国家卫健委专家指出新冠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75%浓度的酒精可杀死新冠病毒后,不仅全网75%浓度的医用酒精全部脱销,90%浓度的酒精也卖光了,不少人家里囤了一大箱。酒精虽然能消毒,但适合大量囤货吗? 对此,北京、深圳等多地消防、应急管理局连续发文提醒大家:不要在家中大量囤积酒精!原因是在使用的酒精浓度高于70%以后,酒精的挥发使得室内空气中可燃性气体增加,只要空气中有一小火花,将可能引起爆燃,这比酒精被点燃还要危险,家里有吸烟人士的更要重视。此外,避免在洒酒精处使用电器开关、接听电话等有可能产生火花的行为。近几日寒潮来袭,家里存放酒精的地方还要注意不要靠近暖气、取暖炉等采暖器具,以防发生烧烫伤和火灾等意外。 2 84消毒液不可和洁厕灵一起用 继75%浓度的医用酒精脱销后,抢不到货的网友开始把目光聚焦在84消毒液上。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一般情况下,用于物体表面消毒时,5毫升84消毒液加水1000毫升;用于玩具或物体表面消毒时,10毫升84消毒液加1000毫升水即可。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含氯的消毒剂千万不能和含强酸的洁厕灵一起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表示,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呈碱性,而洁厕灵含氯离子,主要成分是盐酸,这两种物质混合后就会产生氯气。氯气是有毒气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产次氯酸和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水肿,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危害生命。 3 用了多天的N95口罩谨慎消毒重复使用 线下药店口罩一个难求,线上店铺口罩真假难辨,买了也不知道何时能发货,眼看返工潮即将到来,口罩紧缺的网友戏称“恨不得一个口罩撕开两个用”。怎样戴口罩才更科学更节约?钟南山院士指出,只要有公众集会的地方应该考虑戴,但不是任何地方都戴。比如你去球场时,人没有多少,用不着戴。口罩没必要每次换着用,一般是4个小时。口罩只要保护得好,把贴脸的那一面叠起来,脱口罩时手不要沾到,这样放的话可以继续用。 而对于更加难买的N95口罩,是否可以对用了多天的口罩进行消毒后重复循环使用?美国疾控中心指出, N95口罩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口罩供应不足等),可在严格规范下“延长使用期限”以及“有限重复使用”。前者指一次佩戴不取下来,去接触不同的病人;后者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重复使用一定次数。若厂家说明了可重复使用次数,那以厂家说的为准;若没说明,那“不超过5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吹风机吹或者喷洒酒精,都可能会破坏口罩的保护作用。 4 外出不一定要戴手套 近几日,手套虽然没有脱销,但也是热门商品。起因是,有专家在门把手和电梯按键上检测到了新冠病毒,以及网上不断有“个别分子往电梯按键吐口水”的视频传播,引发了不少人对电梯按键、门把扶手、公共厕所等地方是否会传染新冠病毒的担心,于是大家纷纷出门戴上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机制和传播机制是通过飞沫传播或者接触传播,并存在粪口传播可能性,那戴手套是必须的吗? 对此,国家卫健委专家李兰娟院士表示,不在医院,只是日常外出,不用专门戴手套。关键还要养成勤洗手,在外面不用手抠鼻子、不揉眼睛的好习惯。 5 服用VC来预防新冠病毒证据不足 这两天,记者在朋友圈陆续看到有微商开始打着“服用VC预防新冠病毒”噱头卖VC泡腾片等商品后,发现原来VC在这几天也加入了抢购商品大军里。对此,丁香医生表示,普通感冒前,部分人群长期补充VC可缩短病程,造成很多人有VC可以抵抗流感、提高免疫力的印象。也有一些人会把补充VC当作万能药,没事就给自己补一点。但在新冠病毒的疫情下,现有证据不足、证据级别也不够来表明VC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相反,大剂量地服用VC,会导致腹泻、皮疹等中毒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