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71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节献礼】他们的坚守,撑起了教育的脊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0-9-9 23: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听罗图 听经典| 第127期

3 a M1 |2 ^. G0 e6 g 天行者_罗图听书馆.mp3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待遇好,福利,假期长是大多数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第一印象

但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师资力量就更显薄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民办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据统计,1977年,全国农村的民办教师一度有近五百万人之多。在学校里,他们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而离开了学校,他们又像普通的农民一样,种红薯种茯苓,所得的收入几乎全部自愿补贴给了学校。

他们在条件艰苦,待遇低下的环境下,任劳任怨,辛勤工作几十年正是这些舍小家顾大家,在大山深处默默苦行的乡村教师撑起了共和国教育的脊梁。

20世纪80年代初,19岁的支月英,毅然选择了报考离家两百多公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她的母亲赌气地说:“你要是去那做老师,我一辈子都不认你这个女儿!”虽然心里万分不舍,支月英还是毅然决然地奔赴山里,这一去就是34年。

2012年,她原本有一次调回镇里的机会,但与此同时,距泥洋村十多里、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群众联名请支月英到村里任教。于是,支月英放弃了调往中心小学任教的机会,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白洋村教学点。

白洋村教学点校舍

支月英说,“看到山里的孩子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最后走出大山,拥有自己的人生,我无悔自己的选择。
河南省南阳市有一位普通的小学校长,坚守大山深处17年,只为挑起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他就是黑虎庙小学教师张玉滚。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便把自己磨炼成了“全能型”教师。语文教学中,他优化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数学课上,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掏腰包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好了,才在课堂上教学生练习。
所以家长们都说:“有了玉滚,我们的孩子就有希望了。”

送路远学生回家的张玉滚老师

1994年,汶川县映秀镇有一位樊晓霞老师,和丈夫分属两个高山教学点,距离很近,但想见一面的话,大山一两天都翻不过去。十四年后,樊老师终于调回县城的小学,与家人团聚。然而才一个星期,汶川大地震爆发,她就被永远地夺走了生命。

地震后的映秀镇中心小学

正是这个故事,唤起了作家刘醒龙创作的热情,在《天行者》的扉页上,刘醒龙写道:“献给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天行者》中有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界岭小学,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来支教的教师要么无法忍受大山里的恶劣环境,要么无法忍受一个月35元微薄工资,大多数没有多久就相继离开。

而最终留下来的少则干了十几年,多则干了二十几年,无论收入多么微薄,转正机会多么渺茫,他们依然坚守在山区的三尺讲台,孜孜不倦的将知识传授给山村的孩子们,支起这所学校的未来。

刘醒龙说,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

一部《天行者》,将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艰辛,以及只有乡村教师才能体会到的笑中带泪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只是庞大的教师队伍的星星点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都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跋山涉水上学放学,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

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在此,让我们向所有默默付出的教师们送上一句: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天行者》


作者:刘醒龙

播音:徐平

分类:畅销书 中国名著 获奖名篇

《天行者》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有过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现实主义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The End——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深圳市罗湖区图书馆」,搜索「SZlhlibrary」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