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79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疗资源总量十年翻一番!深圳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1-1-1 11: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深圳的医疗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今年7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在这份官方“国考”成绩单中,深圳有7家三级医院进入全国百强,2家三级医院进入全国十强。
这是深圳“新医改”启动以来,深圳医疗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深圳的医疗资源总量已经十年翻一番,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深圳已经形成了23个区域医疗中心和23家基层医疗集团,初步满足了市民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疑难复杂病症诊疗的迫切需求。
▲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深圳收治确诊患者的唯一定点医院,市三院成为昼夜不眠的战疫主战场。 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更重要的是,深圳通过构建“区域医疗中心顶天+基层医疗集团立地”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以健康为导向,高效配置医疗资源,形成分级诊疗的格局,有效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加速迈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时代,努力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1
28天实现本地感染病例零新增
塑造公开透明的疫情信息发布“深圳样本”
今年年初,深圳拉响了湖北之外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声警报。疫情防控初期,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在社康机构接诊报告除武汉以外的全国首例确诊病例,率先在全国拉响疫情传播预警信号,打响广东抗疫“第一枪”。
深圳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严防再输出”,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仅用28天即实现本地感染病例零新增,67天即实现境内确诊病例清零,保持了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总体形势平稳向好。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高度评价深圳防控工作,并向全球推介深圳防控策略,深圳的疫情防控经验还登上世界权威专业杂志《柳叶刀》。同时,深圳创新疫情信息发布机制,率先在国内公布确诊病例逗留小区或场所,塑造公开透明的疫情信息发布“深圳样本”,为大型城市疫情防控提供“深圳样本”。
按照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统一安排部署,深圳火速动员,紧急抽调组建医疗队前往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从2020年2月9日至24日,深圳累计派出五批医疗队(共计77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省武汉市和对口支援湖北省荆州市,各支队伍均汇集了相关专业的精兵强将,均圆满完成支援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深圳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今年10月,深圳市举办了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2
新引进15个高层次医疗团队
全市医疗资源显著增加
深圳在不断提供医疗资源供给的同时,积极引入“国家队”,在“补短板”的同时,打造卫生健康事业的“新高地”。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了翻一番,医疗卫生机构数由1827家增加至4437家,增长了1.4倍;床位数由2.28万张增加至5.65万张,增长了1.5倍,千人口床位数由2.20张提高到4.20张,其中原特区外地区千人口床位数由1.64张提高到3.62张;卫生工作人员数由6.77万人增加至12.43万人,增长了0.84倍,千人口医生数从2.05名提高到3.03名。此外,全市三级医院增加到47家,三甲医院从4家增加到18家,基本实现每个区至少配置1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配置1家社康机构。
深圳积极引进名院名校来深办医,举办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等一批合作共建医院。随着“国家队”的落地,深圳肿瘤、心血管等方面的诊治水平加快提升,全市市域住院率达到98.1%。
与此同时,今年深圳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15个,完成三名工程五周年绩效评估,对第一批7个建设成效优良的团队予以第二轮财政资助。
此外,深圳还加快推进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新华医院、中医院光明院区、大鹏医院、沙井综合医院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港大深圳医院二期、肿瘤医院二期开工建设,新增床位5280张,新增医院7家,其中三级医院1家。
▲在南山区大冲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登记打疫苗的人员排起了长队。 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3
打造“顶天立地”格局
成立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
在提供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深圳也立足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格局,实现全市一盘棋。
2019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顶天立地促健康”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格局。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负责学科建设“顶天”;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主攻”占比高达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负责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立地”。到2025年,深圳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一个“顶天”,一个“立地”,互相配合,共同组成全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顶天立地”的基础上,今年,深圳成立了15个重大疾病防治中心,让区域医疗中心一肩扛起承担重大疾病防治的任务。与此同时,深圳也构建起重大疾病防治中心为“龙头”,联盟医院为“骨干”,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网底”的防治联盟,让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集团一起“促健康”,构建重大疾病“防治管”闭环。同时,以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疾病为重点,全面启动实施13个医防融合项目,初步实现对重大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以前,各个医院都想把专科做强,医院和医院之间容易掐架。通过成立联盟,让各个医院有了定位,区域医疗中心管好疑难杂症,基层医院做好一般的治疗,社康做好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大家各司其职。”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牵头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颜红兵说。
在颜红兵看来,重大疾病防治联盟对解决“看病难”也有帮助。“即便在阜外医院,也有一半的病人是常见病,不是危急重症,但这就造成一种看病难,专家一号难求的情况。而通过组建联盟,让深圳医院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水平同质化、标准化,那么,一般的患者就能在基层医院解决问题,这也避免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颜红兵说。
据悉,深圳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获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推荐介绍,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圳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中国健康产业特别贡献“奇璞奖”。
▲市三院医生为76岁老人进行肝移植手术。 受访者供图
4
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
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3.73岁
根据《关于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到2030年深圳人均预期寿命达83.73岁,较2019年的人均预期寿命81.45岁再提升2岁;婴儿死亡率不高于2‰,孕产妇死亡率不高于5/10万,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高于15%,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环境、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等指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在医疗资源建设上,深圳也提出力争到2022年、2030年,分别有1至2家、3至5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名榜百强。与此同时,通过深化与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境内外一流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医院、医学院、医学科研机构,未来深圳将推动更多医学优质资源集聚,在肿瘤、心血管等领域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专科疾病防治中心,在儿科、神经外科、口腔、眼科等领域建设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医疗中心或医学中心。加快中山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建设。
在“建高地”的同时,深圳也持续“强基层”。未来,全市将建成11家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12家专科专病医疗中心和20家基层医疗集团,实施社康机构、全科医生倍增计划,加强社康机构业务用房保障,到2025年、2030年,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逐步提高到5名、6名以上。
在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上,未来深圳构建“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战略储备医院+发热门诊网络医院”为主体的传染病救治医院网络体系,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高标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医学装备建设,推进实验室、检验检查、医疗救治等装备现代化建设,建设国际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传染病医院,所有二、三级医院设置规范化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增配负压救护车。
市民说健康
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深圳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医疗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深圳通过引进名医、名院、名诊所,百姓不出深圳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名医;另一方面,社区的社康中心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完善,就医越来越方便。
除此之外,深圳在智慧医疗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可以在手机上进行预约、缴费、查看检查报告等,还能在互联网医院完成全流程的就医体验。在疫情防控期间,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罗湖市民朱先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