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85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之治: 2020样板

当前离线 KCT    

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1-1-1 21: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拉响武汉以外第一声警报率先公布病例活动轨迹

深圳何以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纷扰世事艰。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人们经历了恐慌、悲恸、期待,再到习以为常。从年头到年尾,深圳街头巷尾的行人就这样捂着严实的口罩匆匆走过了一年。

这一年,深圳与新冠病毒赛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疫情信息公开、基层社区防控、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传播等方面形成“深圳经验”,打了一场漂亮的防疫攻坚战。

时间回拨到1月8日,在一个寻常的深圳冬日。

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李天昊接诊了一位60多岁的阿姨。“病人有发烧症状,其家属近期去过武汉并且也感冒发烧。”这些信息引起了刚接受过防治不明原因肺炎培训的李天昊的注意。

李天昊立即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在线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从深圳市中医院到福田区疾控中心,再到深圳市疾控中心,往上通报的信息一路畅通。接报后,深圳市疾控中心马上安排南山区疾控中心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得益于健全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深圳早早便有所预警。从后面的疫情通报结果来看,这位60多岁的阿姨便是证明新冠病毒具备传染性的关键人物,她未曾去过武汉,与首例确诊病例是亲家关系。

1月9日,国家专家组初步判定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就在10日傍晚,一对有武汉旅居史的老夫妻因发热前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其中66岁的男性便是此后深圳报告的首诊病例。当时,接诊的呼吸内科医生立即引起警惕,院感组提出让病人隔离,并“召唤”其家人来院排查。

11日凌晨,这对老夫妻被转送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深圳三院”)进一步诊疗和隔离。1月15日凌晨1时,深圳市报告首例新冠肺炎观察病例。

从1月10日晚到1月17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研究团队结合基因检测、流调和防控等系统工作,分析了深圳这一起家庭性聚集疫情,推测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情况。香港大学微生物学权威、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袁国勇将该情况向广东省疾控中心通报,后经研究建议,广东省按照“可发生人传人和社区传播”的级别加强防控措施。

深圳发现了除湖北武汉之外的全国首例确诊病例,且首诊病例即为家庭聚集性传染,深圳率先拉响了第一声预警信号。

这声警报让深圳的防控提前部署。深圳三院立刻进入一级战备。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立即提升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级别,在系统内部严防严控,实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治疗”的战略布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充分保障个人隐私权的情况下,在全国率先公开确诊病例的详细活动轨迹,这是内地公共卫生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那段谣言满天飞的时期,将信息公开透明,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有效缓解了人们的恐慌情绪。此后,北京、广州、佛山、中山等城市相继跟进,深圳的先行示范效应体现得淋漓尽致。

疫情发生以来,深圳扛起疫情防控第一位任务,坚持“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严防再输出”,保持了社区传播零报告、院感事件零发生、特殊场所零感染、复工复产零发病。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一套成熟体系支撑。疫情初期,深圳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得到世卫组织考察团、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深i您”响应亿级访问让千万人口安全流动起来

“您好,出示一下健康码”

12月24日,在宝安中医院的大门入口,前来看病的李女士在进入医院前,除了进行体温检测外,还多了一项“体检”: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微信进入“深i您”小程序界面,出示个人专属“健康码”与行程码后,然后进医院看诊。

2月9日,深圳发布《关于住宅小区和城中村全面实施人员通行认证管理的工作指引》,所有在各类住宅小区、城中村居住的人员均需通过微信小程序“深i您”“i深圳”公众号等平台自主申报个人信息,并依凭获取健康码进出小区,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凭“码”出行的城市。

截至12月9日,“深i您”小程序累计注册人数达2549.2万,累计访问量24.47亿次。

一“码”通行:促进疫情防控精准化

进出公共场所、小区亮码,已成为深圳人的生活常态。依托“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将申请者个人健康状况、行动轨迹等信息汇入“云”中,共享、比对卫健委、公安等部门数据,有关部门可以了解每天疫情重点区域到深人员信息,实现各区共享。

一枚专属的“健康码”,就是从控制病毒源头和防止病毒传播两个方向构筑起防线。作为一座有着千万级别流动人口的大城市,“码”上管控,有助于深圳政府快速掌握辖区居民情况,实现科学防疫。

“大年三十,留深人口只有800万左右,而深圳平常是2200万人左右,这说明有1000多万人都离开了深圳。”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王耀文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每年春节过后,返深人员数量巨大,如果没有精准的防控策略严防输入,后果不堪设想。

“深i您—自主申报小程序是政府跟社会、市民群防群治、共抗疫情的体现和缩影。”王耀文表示,通过市民自主申报,大大降低了社区人员上门采集的工作量,并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度。

智慧城市:构建“互联网+防疫”,让数据多跑腿

不久前刚返回深圳的林女士,在家乡湖南已自主申报个人健康信息。“因为改了两次高铁票,还修改过出行记录,所以我在‘i深圳’登记了详细的车次、座位。这样,如果同车厢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也方便有关部门通知我。”她说。

“深i您”系统自上线以来,在深圳疫情防控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先后开发了亮码通行、联合义诊、企业服务、招工招聘、入境管控、核酸检测、返校开学、到店申报等功能,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数往知来。“码”上管控,万物皆可“云”的背后是深圳深入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成效的生动体现。

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以“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为基础,逐步建立“全民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防联控协同工作机制,让数据多跑腿,构建“互联网+防疫”模式,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圳1540个城中村上演三年“变形记”

“天上乱糟糟的‘蜘蛛网’不见了,马路上的脏乱差被有效治理好,墙上还整整齐齐安装上煤气管道,我们全家切身感受到浓浓的舒适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在龙华区民乐村内,经营一家中医诊所的刘毅这样告诉记者。

“过年的时候,亲戚从香港回来,他们说香港的社区,都没我们甲子塘建设得漂亮。”在光明区凤凰街道甲子塘社区住了几十年的甲子塘村村民麦伟强自豪地说。他眼看着小小的甲子塘,从黄土飞扬、坑洼不平的小村落,变成被公园包围的高颜值社区。

走进福田区水围村,1368国际社区的名字,铭记着这个古老村落的建村年份,烟火气十足的夜间经济,成为疫情防控常态下经济复苏的鲜活例证。这几年,这里的29栋“农民房”被打造成了集“生活+居住+休闲+聚集人才+创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公寓,成为900名来深创业青年的“青年之家”。

这些巨变都源于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从“脏乱差”到“安全、干净、有序、和谐”,三年间,深圳1540个城中村上演“变形记”。

在飞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一度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复杂、最集中的矛盾点所在。数据显示,深圳居住在城中村内的人口超过1200万人,约占全市实有人口的60%。以往经过多轮整治,城中村面貌有了一定改善,但“脏乱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成为美丽深圳名片上的一块明显疤痕。

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城中村综合治理列为重大民生工程,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此次城中村综合治理,以社区治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弱电管线治理、环境卫生治理、市容秩序治理、交通秩序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这十个方面为重点,展开深度攻坚。

三年来,密密麻麻的电线“蜘蛛网”不见了,各种线路全面“下地上墙”;煲汤时煤气不够用的尴尬悄然消失,燃气入户让居民享受到了方便与安全;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优化,深圳前所未有地实现了城中村视频门禁全安装全覆盖;电单车乱停乱放的乱象消失了,“画线”规范让按规矩停放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习惯……

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还突出“一村一策”,注重“宜居宜业”双促进,拓展城中村的产业功能,激发城中村产业活力,推动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使“握手楼”重获新生,助力城市建设与发展。

在南山区海湾新村,这个始于明朝末年的小渔村,历经百年沧桑,见证潮起潮落。在综合治理中,从里到外又得到一次升华。

在公明下村二排的西柚小镇,原来的56栋普通农民房,重新定位和产业升级后,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空间。该区域目前被植入技术服务、产业办公、创业孵化、科技体验、商务会议五大功能平台,引入清华孵化器、潮酷街区等,实现年产值5.8亿元、税收3000万元。

“这次城中村改造更宝贵的是探索是长治与短治相结合,深圳将城中村综合治理与后续长效管理同步推进、同步谋划,还探索出了一系列长效机制。”站在整齐划一的城中村楼房前,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例如推出‘环卫指数测评’;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各个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四级组织体系,打造‘1+N’党群服务阵地,实现多方共治;设立‘环境长’‘环境整治清洁日’创新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等。”

如今,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即将完美收官,放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这场持续三年的城中村变革,这无疑是“顶层设计”与“百姓需求”的契合与呼应。围绕“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目标,包括城中村整治在内,深圳所作的努力,已经或正在变成市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十而不惑,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这座美好城市散发出的巨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将把越来越多人的“他乡”变为“家园”。

打造跨境贸易先行示范标杆

深圳海关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通关时间再压缩八成

临近年末,“双11”“双12”等活动陆续落下帷幕,在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招商局保税物流公司保税仓,工人们仍在紧张地忙碌着,电商平台售出的货物,正源源不断送往消费者手中。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得益于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我们还是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今年1-11月跨境电商出口订单包裹数90万个,同比增长了58%。”招商局保税物流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张海建表示。

今年以来,深圳海关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全力以赴压缩整体通关时间,配合压减进出口合规成本,提高进出口企业通关体验感、获得感。截至11月,深圳海关辖区商品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5.7小时、1.6小时,较2017年压缩78.09%、86.56%。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跨境贸易部分)评估效果。

深圳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双循环”高质高效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们这批材料要得急,可不可以优先查验?”“刚接到客户增加出货计划的通知,请问是否可以增加周六加班车辆?”“企业备案更改要怎么办理?”每天,深圳海关所属坪山海关的关企服务微信群和对外咨询热线都热闹非凡,关员们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企业的问题。深圳市对外贸依存度高,对全国具有很强的标杆价值和引领作用。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为进出口企业全力复工复产抢占了宝贵的先机,速度成为进出口企业稳定外贸经营巩固经营优势的关键词,原料供应速度、生产设备上线速度,通关速度,分秒必争。

深圳海关以树立跨境贸易领域先行示范标杆为目标持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在疫情期间,深圳海关以优化深圳口岸营商环境为突破口,聚力“六稳”“六保”,滚动出台90多项超常规帮扶举措,涉及便捷快速通关、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等多个领域,助力深圳外贸7月份在全国5大外贸城市中率先实现正增长。

在深圳蛇口码头,两个集装箱共计3612件的新鲜进口苹果靠岸,深圳海关对该批货物实施“两段准入”查验模式,取样后快速放行。该模式实现了监管资源配置优化,进一步便捷进口通关流程,缩短货物口岸停留时间,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此外,深圳海关还积极试点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大力推广“两步申报”模式,一系列通关模式的创新改革,极大提升了货物通关效率,降低企业仓储成本。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中国诸多民营企业都从单纯的“代工贴牌”向打造品牌转型,在做好外贸的同时,深入开拓国内市场。“今年我们的固态硬盘在网上卖出了历史新高,佰维制造的名气越来越响。”深圳市佰维存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吴秋扬自豪地说。

为保障企业出货顺畅,打通国内国外“双循环”,深圳海关采取“一区一策”“一产一策”“一企一策”服务重点区域、产业和企业,抓住主力军推动外贸回稳向好,积极拓展外贸新增长点。产业保税监管试点、集中内销纳税备案、涉危货物“优先办理、即到即办”,一系列扶持高新产业的措施,让佰维存储走上了扩展内地市场的快车道,今年1—11月,该公司内销货值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2.9%。

一张电子票据打开深圳智慧管理之门

12月20日上午8点,王生去罗湖人民医院看病,因为可以用手机预约挂号、缴费和开电子票据,减少缴费排队,8点半就离院上班去了。

去年以来,深圳市财政部门先行先试,围绕“放管服”要求,大力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改革。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超过3000家单位应用电子票据,今年已开票3600万份、661亿元。其中,交通罚款电子票据在全国最先上线并应用区块链技术;医保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在全省率先应用;社团会费、公益捐赠电子票据推广量在全省最高。

11月1日,深圳“智慧财政”非税收入系统上线运行,同步应用非税收入电子票据,标志着深圳财政电子票据改革实现“流程全打通、种类全覆盖、市区全应用”。

深圳财政联合交通运输、民政、住建、医保等数十个职能部门,对接全市2000余家单位超过300套业务管理系统,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让票据改革带来智慧化生活的丰富场景,给市民带来全新的便捷生活体验。

在医院就诊,电子票据带来的最直观的便利是少排队。截至目前,全市84家公立医院已有81家上线医疗电子票据,上线率超过96%。而对于车友们而言,电子票据带来更直观的便利,就是交通罚款随时缴。此外,入学票据也可以做到秒收到手,学生和家长完成缴费后即可收到邮件或短信,避免票据遗失。

长远而言,财政电子票据的应用,是深圳财政落实“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以前沿信息技术打通了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

一方面,“区块链”财政电子票据在全国先行示范。2019年,深圳已开出全国第一张交通罚没区块链电子票据,上线全省第一个医保区块链电子票据平台,实现财政电子票据“链上”可见、“网上”可取。

另一方面,财政电子票据为非税收入全面电子化直缴入库扫清障碍。票据是非税收入管理链条的末端环节,此次票据全面电子化应用,将倒逼非税收入征管改革,进一步推动征收方式从集中汇缴向直缴转变,化解部分执收单位采用汇缴方式而带来的资金沉淀和资金安全风险。

同时,电子票据也实现绿色效能。财政部门和开票单位既减轻了工作量,也节约了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一个直观便利,是与票据相关的耗材成本大为减少。今年以来,纸质票据领用量较2019年同期减少5398万份,仅印刷费一项就节约财政资金656万元,减少了社会资源耗费,推动了节能减排。

深圳财政票据管理和应用,实现了从“以票控收”向“交易控收”转变,从“事后监督”向“全程掌控”转变,从“跑腿开票”向“指尖开票”转变。

“超级工程”深圳造

地底掘进“一路春风”湾区客厅穿行“海底超级立交”

深圳前海高楼林立,“世界级湾区客厅”面海而生。平静海面向下,备受瞩目的两条海底通道同时开工,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穿越前海湾,连接南坪快速,将建设国内首座海下立交,工法难度超越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妈湾跨海通道海底开掘,打造国内最大海底盾构工程。

面向世界“联海兴湾”,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打造“海底超级立交”,这是深圳重大交通工程智慧建设的生动缩影。

交通运输对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圳作为交通强国试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超级工程”建设加速,助力深圳通达全球、联通湾区、城市提速,成为引领特区走向未来的重要抓手,彰显“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

从地底掘进“一路春风”,到湾区客厅穿行“海底超级立交”,从深圳式“拼积木架桥”,到路下造路“缝合城市”……下地、入海、穿山、架桥,在交通强国的深圳实践,创新技术引领,智慧理念的跃升,实现项目建设“好、快、省、安、廉”。

理念先行,新时期的交通工程突破了传统城市空间约束,破解超大城市的发展难题。深圳前海,深圳首探交通向海底延伸。一个“路域地下五层+水下三层”的超级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打造湾区客厅穿行的“海底超级立交”;在深圳福田,深圳首创“路下造路”,皇岗路新建设地下快速通道,路上慢行交通将沿线城市功能、城市生态和城市空间进行“缝合”,助力创新要素高效流通。

深圳正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行走深圳交通工程一线,北斗定位、BIM、5G、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被运用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大国重器深圳用。国内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平均每天掘进4米,前海“海底立交”由世界最大规模沉管预制厂制作。湾区标志性工程,正在创造无数个国内外“第一”,突破人类想象。

机器换人质效跃。盐港东立交工程现场,往日建筑工人密集忙碌身影不见了。国内首个“一体化架桥机”有序运行,一节节预制好的“节段梁”被组装完成,像“拼积木”般造出大型枢纽立交。

深圳不断推动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敢于在“城市心脏”做“大手术”,在中轴线动“大手笔”,以交通高质量供给助力城市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交通创新示范工程。

“超级工程”的理念技术突破、管理创新和品质提升,即是破解超大城市发展难题的交通答卷,也是交通高质量发展和品质交通理念践行,彰显大国工程背后的“深圳智慧”。

大国工程彰显“中国之治”。交通“超级工程”,生动诠释了深圳交通建设的“三个先行示范”:全力争当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体化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现代化特大城市交通治理的先行示范。

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

小渔村进阶新时期

9月以来,家住罗湖区渔邨社区的李永棠和老伴天天都去党群服务中心。“我从来不知道党群服务中心还有这么多功能,而且全部都是免费向居民开放的。”李大叔和老伴一个打乒乓球,一个跳舞,午饭就在长者食堂解决,基本上可以一整天都待在那里。

渔邨社区的渔民村是深圳叙事的起点。这里,与香港隔河相望,改革开放以来,渔民村很快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后来又率先进行股份公司改革、率先试点城中村改造。

2019年以来,罗湖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按照“标准+质量+示范”的思路,探索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居民天天“打卡”的党群服务中心为何这么受欢迎?2019年以来,罗湖区委把渔邨作为第一个试点社区,将原本分散在社区里的社康、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进行整合,并一体规划、整体升级,建成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后的中心面积更大、设施更好、配套更齐,系统集成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功能,实现了下沉资源、管理与服务在社区的物理整合。

中心建设过程中,社区党委在区和街道指导下,配套建立了“社区党委领导、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社区治理机制,实行社区党委与辖区单位、组织互相兼任委员。社区党委统一调度下沉资源,充分激发了中心的综合效能,能更精准高效的服务群众、管理社区,让居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产生了“1+1>2”的强烈“化学反应”,提升了社区党委的治理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心升级后,服务长者人次,从之前的300人次,上升至现在的1293人次,家庭医生签约数,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长到8930人;通过政务服务的下沉,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通办”,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建成了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实现了230个事项自助办理。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的背后,是社区治理机制的创新。

航运小区是渔邨社区内的老旧住宅小区。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个别业主和租户开始在小区空地摆起了麻将桌,时常有邻里纠纷,甚至是打架斗殴,存在安全隐患。

听说“渔邨社区治理综合分析会”效果不错,小区居民便主动找到了社区党委。在收集到相关情况后,社区党委联合执法队和平中队、警务室、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多次召集业主及麻将台经营者,召开航运小区集中整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集中整治。经过整治,航运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渔邨社区悠·图书馆不仅有着舒适的环境,更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氛围和资源。图书馆馆藏书2.5万册,报刊200种,拥有高达49.20T的海量数字资源,以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在渔邨社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图书馆为主阵地,包含村史馆、文化广场、社区公园、社康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空间资源在内,已形成“一站多点多平台”文明实践活动圈。

“渐进式改良”探路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

12月12日—13日,宝安区福永街道福围社区的5家股份合作公司相继召开股东大会,按照程序表决通过了公司新章程、集体股比例调整方案、股权流转规定等事项,“改革将让股份公司更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环境,激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内生动力,盘活社区资金、资产和资源,引导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福永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股份合作公司是深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在深圳发展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种房子出租”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参差不齐、股权不清晰、内部治理等瓶颈问题日益凸显。

宝安区是深圳“农转居”典型城区。全区有社区股份合作公司247家,股份合作公司集体土地面积为98.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辖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工业物业3373万平方米,超过全区的四成,入驻的规上企业1725家,占全区规上企业的近一半。

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把股份合作公司改革作为全市重点改革议题,并确定将宝安作为试点区,希望探索一条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长远发展之路,实现政府、企业、股民多方受益。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结合宝安实际,宝安区集体资产管理局提出了27项改革举措,确定了“一街道一试点“、“一企一策”、渐进性改良的思路,选取了10家股份合作公司作为试点单位推动改革。

宝安组建了“区+街道+股份合作公司”改革三级架构,从“推动股权流转,完善公司股权制度,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充分利用集体用地和物业资源”等方面入手,对公司现有体制机制进行优化调整,并加强政府监管服务确保股份合作公司规范运作,最终形成股权改革、内部治理、转型发展、政府监管、服务优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9年6月,股份合作公司试点改革工作顺利完成。2020年,宝安区再次启动全面深化改革,计划到2021年底,全面完成宝安区247家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推动全区股份合作公司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改革,宝安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股权分置、流转和退出机制,打破了“生不增、死不减”的固化僵局。同时,宝安进一步理顺了全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一些股份公司开始深度参与到全区重大公共事件和重大产业项目中来,为深圳市和其他地区股份合作公司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焕然一新的股份合作公司也交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答卷。2019年9月,宝安区首届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招商引资暨资源对接会举行,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宝安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股份合作公司和股民积极相应区委、区政府减租倡议,为受疫情影响的1万多家企业减免租金3.3亿元,5980名股民为9.8万名务工者及未能及时返深的租户减免租金4958万元,合计系统减免的租金占全区减免租金的一半。

最小区域如何做到最大开发

前海在全国率先探索三维地籍立体开发模式

最小区域如何最大开发?“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打破传统土地供应只界定平面横向范围,增加了纵向上下空间限值,率先在全国创新探索土地立体化管理,引入三维地籍管理理念和技术,向地下要空间推动土地高集约化利用。

前海只有15平方公里,却要打造成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土地集约化利用、立体化开发、向地下要空间成为唯一出路。但是地下空间除了建筑物地下停车场、地下室,还规划了综合管网线、排水管、轨道、隧道、交通接驳等各类设施和空间。“垂直方向上的产权主体多元,地表、地上、地下空间分层开发并分属不同权利人,不可避免引发土地空间权属纠纷,极易导致‘谁都想用,却无人愿管’的尴尬。”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由于地下开发量巨大,为解决产权关系空间交错、建设边界交叉、管理界限多种重叠等问题,前海在土地规划、开发、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率先在全国创新探索土地立体化管理,引入三维地籍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实现三维空间供应的精细化管理。

“这就好比以前土地供应范围给的是一块板,而现在是一个壳的概念。”该负责人表示,项目联合深圳市数字工程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郭仁忠院士团队共同探索,拥有较强的技术支持、理论研究能力,并从一开始就朝着构建三维土地管理体系的方向进行,已形成了“一个规定、一个标准、一个平台系统、一批典型案例”的经验成果。

具体包括,在标准规范层面,制定了《三维产权体数据标准》,是国内该领域首个数据技术标准,为推动土地立体化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配套制度层面,制定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立体复合开发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理顺了土地出让、批后监管、空间利用等土地立体化管理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实践做法层面,构建了“数据标准—空间生成—管理系统—数据库”相互串联的三维土地管理体系,探索了多宗土地分层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已有20个项目率先实现三维空间精细化管理。

目前,前海以“三维地籍”为技术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已纳入全国自贸区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龙岗区人大机关:

开门审预算,为市民管好政府的“钱袋子”

“龙西—五联片区被外环高速、盐龙大道包围,与龙岗中心城等片区道路交通联系不畅,发改有没有安排龙岗中心城道路北延到龙西—五联片区项目,破解片区的交通孤岛现象?”“园山街道西部三个社区没有一所初中,学生都要到较远的社区上学,十分不便,能否考虑在园山西部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大家很关心明年疫情防控投入情况,财政预算这块有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建议在预算报告中有个专门章节介绍这部分内容”……

每年12月份,龙岗区各级人大代表在预算草案“预先见代表”活动的会场,将各行各业最想说的话、最想政府解决的问题,面对面地向政府预算编制部门提出来,这种热烈而紧张的画面成为代表们发挥主体作用,用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写照。

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行政、人口、产业大区,2017—2019年GDP位居全市各区第二,年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200亿元。每年数额较大的财政资金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效果好不好?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也是人大预算监督的重中之重。

以往,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在召开代表大会期间才拿到财政预算草案,政府预算编制部门在2—3天会期内,往往来不及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每年代表都很关注预算,提了很多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但会议议程咬得很紧,预算草案修改时间不够,一些代表意见来不及吸纳,会后都会单独与相关代表沟通解释。”龙岗区财政局预算科工作人员如是反映。

现在,龙岗区财政局没有了这个烦恼。为解决预算审查不充分的问题,龙岗区人大常委会从2018年起,前置预算审查监督关口,在代表大会召开前的1个月,创新开展预算草案“预先见代表”活动,组织区发改、财政等预算编制部门以及重点审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向全区200多名人大代表报告全年预算执行情况及政府年度资金安排草案,让人大代表清楚地了解政府的钱怎么花、花到哪里去,并面对面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

“我来回复这位代表的提问……”这句话是会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针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区政府职能部门当场回复人大代表询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则由部门认领带回去深入研究,并及时与人大代表沟通,确保事事有回应。区发改、财政部门充分吸纳代表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项目安排,推动解决了一些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基层治理难题。

如针对代表反映的绿化过度提升等问题,2018年,推动职能部门全面梳理市容环境提升类项目,促进核减调整项目资金约1.7亿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代表们一直关注项目绩效管理情况,提出了加强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等建议,区人大推动职能部门把好项目的立项关,仅2019年暂缓或取消信息化、市容环境项目53个,涉及项目总投资20.13亿元。

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每年代表提出预算编制、资金安排、绩效评价等方面建议超过50条。区人大常委会均原汁原味把意见建议转达预算编制部门,促进政府相关部门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预算草案编制中来,为龙岗人管好政府的“钱袋子”。

破解“政府难开发、市场难实施、群众难受益”三方困境

光明区探索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片区统筹新路径

位于光明区光明大街的光明机械厂在这些天走到了新历史节点。在光明大街开展的第十次清拆活动中,包括光明机械厂、宏辉烧腊店等6处建筑成为历史。作为贯通光明科学城中心区东西向的大动脉,光明大街正在见证繁华升级。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是光明科学城“一心两区,绿环萦绕”总体空间布局中的“一心”。为了加速打造这一“城市心脏”,破解片区土地历史遗留困境,光明科学城中心区项目探索了一条具有光明特色的“片区统筹开发+政策组合拳”技术路线,蕴涵“规划引领+政府统筹+效益均衡+项目协同+市场加速+高效拆迁”等一系列创新要点。

光明科学城中心区规划用地8.18平方公里,受影响群众近2.5万人,涉及城市化转地历史遗留问题、工业园拆除、基本农田清场等等问题,需与原村民、外来户、菜农、企业、租户等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协商谈判,是光明区成立13年以来,改造范围最大、涉及群体最广、诉求最尖锐、任务最紧迫的片区统筹项目。

但由于传统二次开发模式中市场主体往往“吃肉留骨头”,挑选面积小、成效快的项目,导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前后失衡、规划实施不可持续、大产业空间和大公共设施项目部署难落地等局面,加之片区内社区土地历史遗留沉疴积重、整体效益较低,因此光明科学城中心区项目的统筹规划更是面临重重困难和严峻考验。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既满足项目时间节点,又能最大化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片区统筹实施模式是拆迁工作的重中之重。

该项目综合运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查违清拆+综合整治+非农开发”等多手段,“组合拳”推进统筹开发,土整先行、更新提速、利益均衡,各政策工具相互借力、灵活调整。光明区还创新应用政策工具箱,针对光明农场国有历史遗留问题用地无适用政策等情况,在特定范围、特定场景内探索片区统筹项目中不同政策工具的路径,以解决光明农场历史用地“政府难开发、市场难实施、群众难受益”三方困境,激活光明科学城中心区1.51平方米公里建成区的二次开发,实现政府、社区、企业等多方利益共赢共享。

光明机械厂厂主陈汉如对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30多年前,他和上世纪80年代支援光明建设的知青伙伴们一起在厂门口种下的榕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在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知青树”被移种到不远的翠湖公园。现在这棵大榕树眼望翠湖碧水和光明地铁六号线,继续见证着光明的新发展。

一座绿色生态、活力创新、疏密有致、尺度宜人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城区正在大湾区东岸崛起。  

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公立养老机构市场化运营的开创性尝试

日前,国家发改委、民政部日前联合发布49家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下称“深圳养护院”)凭借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智慧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探索,荣登榜单,其改革经验将在全国推广。此时,距离深圳养护院正式开始运营刚满2年。

作为一家公办市属护理型养老院,深圳养护院究竟有什么不同?

公立养老机构:企业化管理、社会化用人

深圳养护院是深圳市的首家公办市属护理型养老院,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兴建,并于2018年12月正式运营。

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之外,深圳养护院还担负着探索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经验的重任。随着老龄化步伐加快,缓解养老经费紧张、确保老有所养成为一大难题。而深圳养护院的探索是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同时,探索引入市场化思维和社会化养老的新路径。

与一般公办养老院不同的是:深圳养护院采用新型事业单位体制,经费来源为财政资助,内部不定编制不定级别,政府采取“以事定费”等方式购买服务;院内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用人,理事会为法人治理结构,以院长、副院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从外部招聘并接受理事会监督,建立理事会领导下、专家型院长管理的现代治理管理机制。

实际运作中,深圳养护院由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深圳市招商创业有限公司提供运营管理团队服务。而腾讯基金会通过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为该院综合改革提供助力。

2019年3月26日,深圳养护院正式开业运营并接收首批五名入住长者。开办伊始,院方优先收住特困老年人、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失能、高龄老年人,采取市政府公开轮候、家访评估、正式入院的严格流程。

涉入市场化运营尝试:财政资助逐年减少

2020年起,为有效提升养老空置床位利用率,深圳养护院以全成本定价,开放100个市场化床位,满足普通家庭的养老需求。截至2020年10月,院内有全托长者共117人,其中政策性床位92人,市场化床位25人。

未来,市场化床位预计每年开放100床,至2023年占比将超过50%。同时,深圳市财政对养护院的资助预算,也将由2020年的1347万元减至2022年851万元。据院方介绍,这是公立养老机构涉入市场化运营和良性竞争的开创性尝试。

“我们要确保公办养老机构公益性质不变、养老服务性质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推动市场化运营不断深化,采取兜底保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运营并行机制,整合运用多方资源增强机构运营发展内在动力。”院方负责人说。

此外,深圳养护院开办以来,综合改革团队也一直和腾讯保持密切交流,探索腾讯云、功能游戏、AI等数字化科技在养老护理场景中的应用,期待科技的介入能够帮助老人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帮助养老机构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从而有效减轻养老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