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8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年罗湖桥见证25年蝶变华彩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2-7-1 18: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百年罗湖桥,静卧在迤逦静谧的深圳河上。这头是深圳,那头是香港。作为改革开放前深圳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之一,罗湖口岸是连接香港和内地的第一口岸,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它见证了深港两地日益密切的合作交流。时光荏苒,香港回归祖国25年里,过关的人、过关的物、把关的人……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见证着口岸发展蝶变历程。

▲在罗湖口岸,市民通过自助通道通关过境。资料图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工作环境变了,初心没变

1997年6月30日23时42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准时开始,无数中国人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这一庄严时刻,等待着零点的钟声敲响,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九龙海关关员王志鸿就是当年其中一员。

他回忆,当看到国旗缓缓升起,内心非常激动,久久不能平静。7月1日当天早上他上班经过和平路时,见证了正在九龙海关举行的更名仪式,这天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九龙海关”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海关”。那一年,恰好是王志鸿进入海关工作的第7个年头。

等到达工作地点罗湖口岸,他看到熟悉的口岸大楼满满当当地布置了庆祝香港回归的装饰,到处洋溢着庆祝香港回归的喜悦。王志鸿和同事们也都容光焕发地静待上岗的焕新一刻,貌似一切好像没变化,但每个人又深切地知道从今天起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他站在申报通道岗位上,满目皆是欢喜。每一个来往通关的香港旅客,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脚步也更加轻盈。王志鸿依旧按照工作流程干着手里的活,但在心底,他情不自禁小声祝贺:“欢迎回家”。

这些年,王志鸿一直在深圳海关各隶属单位工作,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罗湖口岸。他说自己和无数默默在一线奉献的海关关员一样,只是一名普通的“把关人”。这些年,工作岗位变了、工作环境变了,但忠诚把关的使命和为民服务的初心没有改变。

“过关人”见证口岸蝶变

自2006年起,甘女士就长期往返深港两地,过着“双城生活”。初次到香港,就是从罗湖口岸过关的。“那是2006年的高中暑假,我拿着探亲证,在人山人海里排队过关,一排就一两个小时。”甘女士告诉深晚记者。

读大学时,甘女士发现通关速度快了不少。她透露,每次拿着香港身份证,一刷卡就过了,不用走人工通道,过关速度快了很多。“后来因工作需要,基本上每周都会从香港过深圳,罗湖口岸也成了一个不用看路凭感觉都知道怎么走的地方。”她说。

甘女士的体验在每日往返深港两地的旅客中并不少见。这些年,口岸也在不断蜕变。2001年,海关查验现场增设门式金属探测器;2003年,罗湖口岸进出境通道启用红外快速体温检测仪;2008年,创新实行入境旅客分类监管改革,在入境现场开设“深港走读学童”“旅行团”通关专用通道;2018年,上线人脸智能识别系统,依托“人脸识别+大数据”实现全程隐蔽式监管……一处处小细节、小变化,都让“无感通关”更进一步,在实现重点人员快速拦截的同时,让普通旅客的通关之旅更顺畅、通关体验更舒心。

过关物品折射经济文化交流

香港回归祖国后,内地与香港的人员交流逐渐加深,人员往来密切。往来旅客数量增加的同时,他们手上拎着的、肩上背着的随行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王志鸿回忆,20多年前,旅客携带的多是香港的糖果巧克力、以的确良衬衫为代表的成衣和种类繁多的手表、收音机等电子产品。逐渐地,化妆品、潮流奢侈品、电子产品等逐渐成为过关旅客的“心头好”。这些悄然的变化,直观地反映着深港两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来源:深圳晚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