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43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癌细胞也内卷!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2-11-9 21: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癌细胞悄悄埋伏在体内,到癌症被确诊、恶化,这个过程不仅难以察觉,而且速度十分快。

更可怕的是,癌细胞还有超强的「转移能力」。近日,一项研究发现,癌细胞也“内卷”,即使在阻力环境下,也能通过“锻炼”移动得更快。

为了转移,癌细胞会拼命“锻炼”


和普通细胞一样,突变的癌细胞也会在体内四处游走,但你可能低估了它们的努力程度。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表于顶级期刊《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充满阻力的环境下,癌细胞甚至能突破重重阻碍,奋力移动,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其的认知。通常,细胞外的黏度会随癌细胞分泌的大量蛋白质升高,加上肿瘤会导致额外的淋巴管破损,使得周围环境更加黏稠。
研究发现,在高黏度流体环境下,癌细胞依然能够破除阻力拼命移动。而这得益于一种叫做肌动蛋白的组织,有助于支持细胞结构及韧性。反向来看,较高的阻力还会推动癌细胞形成更加密集的肌动蛋白网络。
研究者将这个过程比作健身,癌细胞举起杠铃(突破高黏度阻力)时提升了自身肌肉(产生肌动蛋白),这让癌细胞变得更强。无独有偶,此前发表于《自然》期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睡觉时,体内的癌细胞会加速转移。该研究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巴塞尔大学共同完成。文章指出,当乳腺癌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健康细胞陷入沉睡,癌细胞受到褪黑素影响,则可能“苏醒”过来,甚至比白天更活跃。

90%患癌致死是因为“转移”

癌症之所以可怕,正是因为癌细胞能转移。当癌细胞无限增殖扩散后,就会在人体内到处乱跑,连累其他健康器官。转移是导致90%以上癌症患者最终死亡的原因。
临床上,转移是指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病灶,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在全身合适部位重新形成癌细胞,继而长出新肿瘤的过程。
癌细胞的转移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癌细胞脱落
要攻占全身,癌细胞首先要能从原发肿瘤脱落并存活下来。
在自身健康免疫机制调节下,有些癌细胞死亡,另一些处于休眠,只有存活下来的癌细胞才能再生和定植,进行肉眼可见的转移。
寻找转移环境
癌细胞转移就像植物生长,一方面,要有一定数量的癌细胞从原发灶穿透组织或脱落,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另一方面,还要有相应的环境和食物。
充足的血液能让癌细胞“吃得饱”,丰富的血管分布能够让癌细胞“跑得快”,这也是很多癌症容易发生肺转移或肝转移的原因。
虽然不是每个部位都适宜癌细胞生存,例如骨骼里既没血液也没血管,不适合癌细胞生存,但癌细胞有个特性,就是转移前会通过一些细胞因子改造准备转移的靶器官微环境。

不同癌转移各有“偏爱路径”

当癌细胞离开原位置后,就会在人体内开启漫长的旅行。通常,它的转移路径有个优先级别:
直接浸润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指癌细胞直接转移到原发病灶的临近组织。比如,乳腺癌最先侵犯胸椎胸壁,进而发生骨转移。
淋巴转移
人体淋巴管遍布全身各处,因此肿瘤最容易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循环,并种植在淋巴结,表现为被侵犯的淋巴结肿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肿瘤根治手术要彻底清除组织周围淋巴结。
血行转移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是相通的,人体毛细血管遍布周身。一旦癌细胞侵犯并进入血管,就会随着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
例如,肺癌患者中晚期可能发生转移性肝癌。

种植性转移
这种转移比较容易被忽视。当腹腔、盆腔内的器官癌变时,癌细胞瘤体脱落,掉在腹腔或盆腔,种植在肠管和腹膜上,形成种植转移。
最常见的就是卵巢癌,很多患者发现腹水后才确诊。而这个时期的转移,往往治疗难度非常大,预后不好。
不同类型的癌细胞有自己喜欢的转移路径,先后侵犯的器官也不相同。

  • 肺癌:脑部→骨→肝转移;

  • 乳腺癌:肺部→骨、肝部→脑转移;

  • 卵巢癌:腹腔、盆腔→肝、肺、骨骼转移;

  • 食管癌、结直肠癌:肝→肺、骨转移。

    肝部最早参与消化和代谢,因此更优先被侵犯。

做好6件事,与癌细胞和平共处


目前,除了少数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外,临床上97%以上癌症都可以明确诊断。
当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后,说明已经进入癌症晚期。随着癌细胞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不断侵犯,这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 急剧消瘦、贫血、食欲减退等;
  • 如果已经转移到骨骼,可能出现骨痛;
  • 若转移到肝脏、脑部,可能出现黄疸、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

发现肿瘤后,通常采取以下方式预防和阻止癌细胞扩散:
  • 早期癌症患者:采取手术、放化疗等手段,迅速清除原发灶;
  • 晚期或严重期患者: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法。

对于普通人来说,体内出现癌细胞并不意味着会很快患上癌症,因为免疫系统会优先清除癌细胞。日常生活中,做好几件事,避免癌细胞突变:

1

远离11种病原体
目前,有11种病原体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有致癌性,包括:
  • 1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
  • 7种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艾滋病毒(HIV)等;
  • 3种寄生虫:泰国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埃及血吸虫。

最好及时接种疫苗,如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EB疫苗可预防鼻咽癌、接种乙肝和丙肝疫苗可预防肝癌等。

2

戒烟限酒
戒烟对任何年龄的人都有益。研究显示,如果在40岁以前戒烟,可以夺回至少9年寿命。
最新研究表明,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某些癌症发生风险,为预防癌症,不建议饮酒。

3

控制体重
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与肥胖有关,其中最显著的是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

4

均衡饮食
减少红肉摄入量、限制食用加工肉类可降低癌症风险。保证均衡饮食,每天吃多样食物——水果、蔬菜、全谷物、蛋白质和乳制品等。

5

坚持运动
美国运动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等量的两种运动组合,以预防癌症。

6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以下癌症筛查: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肺癌
来源:生命时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