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对学习本质的思考和探究几乎贯穿了人类文明史。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学习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知觉,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经验和观察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体验。启蒙运动时期,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他提倡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和实际操作获取知识。20世纪以来,对学习的研究更加科学和深入,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 然而,上述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似乎颇为有限。究其原因,也许是它们大多聚焦于学习者和学习过程,脱离了真实的学习环境。为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学习环境”为核心,着眼于21世纪的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力,集合了来自北美洲和欧洲的顶尖学者,对学习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最终形成了《学习的本质:以研究启迪实践》一书,在学习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该书总结出21世纪学习环境设计的7个核心原则,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设计合作学习、重视学习者的动机和情绪、关注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合理设置学习项目的难度、运用形成性评价策略、促进不同知识领域和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与我国新课改的理念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变革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重构学校实践”,让学习从封闭的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学习场所:从教室走向多彩世界 2024年秋季学期,深圳启动“每周半天计划”,将课堂延伸至校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外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这无疑是创新且富有意义的探索。 在“每周半天计划”的推进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汲取,而是走出校园,在自然和社会中体验和学习。例如,龙岗区横岗外国语学校学生走进龙岗儿童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近距离观察了恐龙化石,还在讲师的引导下和玉米蛇、小豚鼠等动物进行了亲密互动。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教室是唯一的学习空间”这一观念需被重新审视。当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校园,学生便拥有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多彩的世界里,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拓宽了视野,丰盈了心灵,教育也得以回归本真。 学习方略:从纸笔走向技术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近期,为了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这一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 首先,AI技术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以跨越地域界限,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能通过互联网访问全球顶尖大学和机构提供的在线课程、讲座视频以及练习题库等。其次,VR技术、AR技术与AI技术相结合,可以打造出高度逼真的学习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最后,AI技术能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在线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课堂参与度等,为学生“画像”,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推荐最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 学习过程:从表面热闹走向深度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关注课堂活跃度,因此部分教师会频繁提问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种做法虽然能暂时活跃课堂氛围,但如果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支撑,则容易流于形式。真正的学习应深入思想的内核,将浅显的知识升华为智慧的结晶,这要求教师摒弃“表面功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世界,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所说:“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鼓励学生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此外,深度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高级认知技能,如分析、评价和创造,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如创作作品、撰写报告、策划展览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整合多方面信息,还要考虑受众的需求,确保最终成果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从表面热闹走向深度学习,是教育理念从“教”向“学”转变的过程,也是教师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他们能在未来社会中自信地迎接各种挑战。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