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79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招教师“零师范专业”的双重反思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5-1-30 18: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的一次校招引发社会关注。该校录取的13名2025年应届毕业生中,清华、北大毕业生10人,博士8人,无一人是师范专业毕业。

名校毕业生、博士进入中小学教书并非新现象,近几年已经数次引发讨论。综合来看,这主要源于近年来教师待遇提升,一些大城市中小学校为吸引人才,还给出不少优厚待遇,如给予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住房保障等,推动形成“教师热”;另外,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当下的就业市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才的职业选择更趋理性务实,比起高薪更愿意追求稳定。

那么,中小学为什么欢迎名校毕业生和高学历人才?笔者以为,这些学校普遍是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较好的学校,更愿意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上下力气。需要承认,这些高学历的名校毕业生,在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上有其特长,能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确有益处。

苏州中学此次招聘,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零师范专业”。一直以来,师范专业被视为教师的摇篮,是教育队伍最重要的后备力量来源。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和职业市场多元化,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岗位,但中小学招聘,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小学招聘,师范毕生业竟然无一入围,多少会让广大师范生群体感到迷茫与无助,甚至觉得如此招聘不够公正。

在名校毕业生、博士纷纷涌入教师队伍的当下,如何平衡师范毕生业的择业公平诉求,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和教学是两回事,学习能力强和教学能力强绝不能划等号。名校毕业生、博士或许具备成为“好老师”的潜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能适应教师岗位,反而是师范专业的学生,经历了专业教育和训练,更容易上手教师工作。对学校而言,重点不是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关键在于教师培训体系是否健全、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因此,中小学在招聘教师时切不可一味跟风,被“学历至上”和“名校情结”迷惑,冷落师范生。

另一方面,师范类高校也要有危机感。名校毕业生“霸榜”中小学教师招聘,根源是师范生的“专业性”受到了质疑。师范类高校应反思“学校的培养质量是否到位”“培养方向是否符合当下中小学的现实需要”。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转型升级,促进培养体系的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才能让师范生超越原有的单一成长路径,成为具有高水平学科支撑、高水平教育能力的人才。

由此延伸出去,近两年,名校毕业生在大城市中小学教师招聘中“霸榜”的事例一再出现,已经对师范生尤其是本科师范生的就业造成了冲击,未来更可能影响高中生报考师范专业的信心。因此,从速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加快改进师范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