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79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家访?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5-1-30 18: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日,有家长在人民网留言,建议取消学校家访。这位家长认为,目前学校家访大多流于形式,且容易打乱家庭生活节奏。对此,相关部门回应称,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

笔者小的时候,家访还很普遍——听到老师要家访,不但学生重视,家长也非常重视,老师的家访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具体情况,还可以和家长面对面沟通,了解家长对学校和教学的建议。可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流行,家校通、家长群的普及,家访逐渐变得陌生起来,离家长越来越远。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增大以及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对于教师家访感到不便,甚至觉得是对私人空间的一种打扰;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家访中也可能过分注重形式,急着完成“填表”之类的任务,而忽略了实质性的交流,导致家访效果大打折扣。

家访的遇冷是不是意味着家访就真的没有意义了?显然不是。在制度层面,教育部门对家访制度有明确要求。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

落实到执行层面,需要承认,有些学校没有贯彻家访制度,导致一些家长抱怨家访“形式化”“没有实际意义”。正视家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通过创新,让家访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

一方面,家访的形式应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上门走访,还可以尝试电话家访、视频家访、网络家访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家访已经成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沟通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工具,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实时互动,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护隐私。

另一方面,家访的内容也应该更加丰富和深入。家访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成绩汇报和问题反馈,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健康、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家访制度,明确家访的目的、内容和要求,避免形式主义。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家访能力和沟通技巧,确保家访的质量和效果。

好的传统应该继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家长与教师携手才能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家校合作也因此成为近些年的教育热词。由此而言,家访这种能直接打通“教师—家长”“学校—家庭”的工作方法,更应重视与加强,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不仅能了解彼此关切,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促进孩子成长。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