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本自己觉得有趣味性的饮食书,同时又能体现出菜肴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功夫表现。这是我一直考虑的事。脑洞上经过无数次撞击思考,渐渐理出了一点头绪,在“我理解中的潮菜”框架下,终于找到了它的定位——味趣。 我拥有几十年的餐饮厨房经验积累,但是要把这些菜肴在各方面的表现,用一种带有故事的写法汇集成书,却非易事。这种经历,或抄录,或听闻,或借用,起码要有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牵扯,要不然会被人说是牵强附会,经不起驳问。 如潮菜名菜肴“护国菜肴”中的故事,潮州知府伊府爷生日上的“潮州伊府面”传说,都是有起因、形成过程,最后流传成故事的。这些都是潮州菜前辈师傅口口相传而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尽管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然而故事本身动听美丽,习厨者也都喜欢听。我只是把它重新调整归纳,让故事更有可读性。 现实版菜肴的一些故事,虽然文字不曾在社会上流传,但写入书中的故事也都是有依有据,而且耐人寻味。 一篇笑话“炒手枪的故事”,重现了2002年我们在深圳市办酒楼的时候,酒楼厅面服务经理和厨房总厨关于“炒薄壳”的一场对话,我把它写成一则故事。 “炒手枪”与“炒薄壳”,可能外地人并不理解。潮汕人却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过去有一款二十四响驳壳枪,简称“驳壳枪”,和潮汕人餐桌上的“薄壳”潮汕话同音,由此有很多人会误解。从语言上可见潮汕话也有谐音梗,有能让人捧腹大笑的错位语言。故事会让某些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能从侧面告诉大家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欠缺文化知识,不单单是“薄壳”写成“手枪”之误,更有很多内容会被弄错,严重者还会出大事。 从整本书中的文章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章节纯属个人的闲说和理解,这与其他人的闲说可能有相似之处,我认为很正常。闲说,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独白,随心所欲,不受其他限制,且与其他人无关。说白了,这其实是诱导大家关注又对谁都不负责的说法而已,让你可以信其言,也可不信其言。 为什么会有这种自我的感觉呢?原因是在书中描述的一些章节,内容都是依据个人的行为和看法、人生经历和想法写出来的,大家未必相信和认可。 为了介绍水鸡(青蛙)在菜肴中的做法,我特意把我青年时去“掠水鸡”的遭遇,引入《田园风味》一文的开头:那一夜,手电筒的电池坏了,为了赶在西港最后一班渡船回汕头市区,我便在牛田洋大堤上快速奔跑,导致值班的哨兵以为有事发生(当年牛田洋属于广州部队生产基地),大声喊我站住,甚至要对“口令”。 我把这一过程写成趣事,目的是想增强阅读上的趣味性。对我来说,这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也算是一种人生记录吧。 从《味趣》整本书来看,最有看头还是章节中的烹制功夫。功夫表现往往是完成一道菜肴的核心主题,既要诉说菜肴的某些故事有真实性和趣味性,又要体现出菜肴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完美,特别是在烹饪中的重要性。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功夫就是雕花刻鸟摆造型,其实错了。雕花刻鸟是食品艺术,功夫更多体现在对菜肴出品上的质地辨识、时令季节、加工处理、调料辅助、时间判断、火候把控、腌制入味上的判断。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