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巨龙是怎样觉醒的

Rank: 3Rank: 3Rank: 3

主帖
发表于 2008-5-19 15:49

英国《独立报》2008年5月10日“中国特稿”:巨龙是怎样觉醒的?(作者:哈米什・迈克雷)

" b6 a9 y7 S9 T

中国在过去几年间的增长堪称奇迹,据预测,中国经济有望在一代人之间超过美国。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对世界其他经济体而言又有何影响?

" B5 b# m/ M3 t8 P' C% C) R: k! \& }

中国正在书写着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经济传奇。她是世界上最大的繁荣经济体――不只是现在,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深刻地影响着,从廉价的电子产品到昂贵的汽油。她对全球力量的格局也有深刻影响。今年,中国将笃定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看起来十年内就可以超过日本,尽管在这一代人之间超越美国的没有那么确定,却也是可能的。

7 M/ S4 ~& H' } z( Y8 S9 i. @

因此,我们认为世界格局正重新洗牌。这几乎是必然的,或许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势将趋向何方?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8 C) M$ T5 t* Q* ~6 m6 V' ]- s

邓小平从1978年开始进行的经济改革,(非常缓慢地)将市场体制引入了具有强烈计划经济特点的中国。现在,整整一代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当初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是如何传播到中国一半乃至三分之二的地区,将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化成工业社会。

! O3 {' h0 f, ]0 M0 J& F' N- L

但是,中国依然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是游客眼中的,从东北的大连,穿过北京和上海,再经香港,到广州这样一个巨大弧形串起的耀眼城市群。另一个则是乡土中国,巨大的河流系统、高原和平原,如果不是向南部和东部提供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这些地方和几百英里外的城市几乎没有联系。

7 I+ W: N/ ]/ S. @4 Q3 M+ D

巨大繁荣背后的统计数字是也十分惊人。中国消耗了世界上近半数的水泥,制造了全世界40%的袜子,每四天就建起一座新的电站,去年新上马的发电能力相当于法国的总输出功率。她还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建设97个地区性机场。诸如此类。

. V0 Q$ o. B8 J: y$ v7 \

然而,在光鲜表面之下,你也能瞥见中国的另一面。我最近曾经过浦东的某个建筑工地,看见了工人睡觉的临时工棚。虽然有充足的地方可供栖身,但住在这种地方恐怕也没有乐趣可言。但你也能认识到,如果没有数百万离开家庭、在工地上浇筑水泥的工人,雨后春笋般地高楼无疑是空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出生率非常低。尽管该政策现在已有所放松,隐性的人口问题仍不可大意。但是到现在为止,劳动力供应仍近于无限,繁荣还在继续。

2 }" j. i7 S, O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一定也有同感。到曼彻斯特的游客同样感到震惊,对水流为动力的棉纺厂敬畏无比。巨大的财富和悲伤并行。人们奔向城市并不是因为棉纺厂有好工作,而是能比在乡村生活得好些。至少有东西可吃,有钱可以寄回家中。涌入中国城市的工人也是如此,在条件艰苦的工厂为西方的商店制造玩具、衣服和家具。

) x5 |: z) t4 l5 l2 o

比他们条件略好的是为数巨大的中间阶层。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而且多是用现金而非按揭支付。有些人在过去的几年间购买了第一辆汽车,还在摸索怎样驾驶。商品很便宜。所有东西都被复制,这让试图打开市场的西方公司很不好过。宜家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店里到处是人而销售却如此之少。很明显,情况是人们在商店看到他们喜欢的物品,并不是直接购买,而是拿了目录,去街角用一半的价钱仿制一个。

& V6 r; H1 e5 {3 l

但是,尽管消费主义盛行,大多熟中国人仍十分热衷储蓄。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只有40%,而英国则达到65%。虽然中国人的储蓄大多数是为了常见用途,但多数是专为养老准备――因为人人都知道退休以后要自己养活自己。由于较低的出生率,可能无法靠自己的子女抚养他们。一个年轻朋友告诉我,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传统观念中对男孩的偏爱,认为女儿比儿子更能防老,尽管这一点并没有从统计数字,甚至街上反映出来。

; j0 J7 j# _# U9 B9 G) k

但是女性也在分享着新的繁荣。我们去年认识的两位年轻女性都拥有自己的公寓,有人跟我说,法拉利在中国30%的购买者是女性。

7 Z6 D3 T" Z& `# t% ?, a2 |

中国老了以后会怎样?如果你想看北京或上海的人口金字塔,会发现根本没有金字塔。他们的人口是钻石状的:老龄人口非常少,巨大的中年群体,相对较少的儿童/婴儿。这个庞大的工作人群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而需要抚养的家属相对较少。这一点将会改变。到时中国的增长率无疑会下降。中国会在未来20年内变成更加・常规的・经济体。

6 S; Y1 `' j v8 c; a# V: V6 }

从目前“大爆炸・式的增长转变到一个更加“稳定的状态”将很艰难。应对逐渐老龄化的人口将是中国经济面对的三个巨大挑战之一,但还并非迫在眉睫。另外两个则更直接:解决环境和增长的资源压力;处理已经产生的社会和地区不平衡。今后情况怎样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问题解决地成功与否。

. |: m5 f0 g0 o

目前,当地环境受到的破坏较为明显・―如北京或上海的空气质量・―而情况一定会改变。但社会和经济不平衡可能更加棘手。一位年轻的上海女士告诉我们她和朋友如何在最近一次假期中深入中国农村:她们想看到中国的另一面。她描述了动物放养在地上的房子,人就住在中间一层,草料堆在顶楼里。她了解到,这些农民从未见到过她这样接受外国教育的城市新中产阶层,正如像她一样的人也从未见过乡村的生活。由于缺乏共同语言,他们甚至无法沟通。

/ c- A. g i. f: d

中国依然在马不停蹄地进行基础建设的投资,偏远乡村地区也终将和现代化的城市相联。语言障碍将会扫平,地区差距也会缩小。但同一地区内的社会和经济鸿沟可能依然,处理起来也绝非易事。

, Q6 h" b' c' i: j

尽管到目前为止,此前的全球经济低迷尚未对中国造成重大影响,但中国也不可能永远独善其身。当局必须应对过热的经济,努力控制增长的速度,这总是一个难题。很难发现有什么因素可以让这个国家彻底偏离已经持续了三十年的增长趋势。中国当局和新兴的中产阶级在这个伟大的成功故事中投入如此之大,以致不允许出现动摇。

7 ^% u! L) C6 C

我不确定西方的我们能否充分了解目前形势的重要程度。理智而言,我们知道这对我们产生了影响,但情感上,很难理解: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西方的观念・―我们的观念・―不再居于支配地位的世界。中国有他们的观念。这些观念将逐渐和我们的共存,并造就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这一点在非洲很明显。如果一个非洲国家寻求向国内的投资,不需要对世界银行或西方捐款机构的指导方针亦步亦趋,如果有东西可卖,他们可以得到中国提供的资金或修建基础设施来代替。这只是一个标志力量转移的早期信号,而这一过程将会更加深远。

) Y, f# U* U# _0 g3 \ z4 A! d

我们的感觉并不会好,而且我们想法的影响将越来越微弱,但也无能为力,或想出替代方案。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经济失败,并会造成无穷伤痛的中国么?繁荣不断延续的中国固然让人艳羡与恐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