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8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爱欺负人,家长如何应对?

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4-5-4 12: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案例回放

一天下午,二年级学生浩浩的奶奶像往常一样到学校接孙子回家。在校门口,浩浩的班主任李老师一看见她就招呼她进学校里聊一聊。“莫不是浩浩又惹事了?”她心里这样想着,不由得叹了口气。

浩浩的奶奶随着李老师走进办公室,就看见浩浩已经站在老师办公桌前了。他低着头攥着拳头,胖乎乎的模样显得比同龄孩子强壮。李老师递过来一把椅子,奶奶坐了下来,顺势把浩浩拉到身边站着。“浩浩奶奶,今天孩子又动手打人了,把班上的文文打哭了。这周他已经欺负好几个同学了。就在昨天,浩浩上课还拉同桌女生的辫子。今天找您来,是想探讨一下怎么帮助浩浩克服爱欺负同学的坏习惯。”

听李老师说浩浩欺负同小区的文文,奶奶既气愤又无奈,训斥道:“浩浩你怎么回事?文文跟你是好朋友,你打人家干什么?你这孩子,真是气死我了!”说罢,奶奶便一巴掌打在浩浩屁股上,挨了一掌的浩浩挣脱了奶奶,躲到墙角去了。李老师赶忙劝解道:“浩浩奶奶,你先消消火,孩子欺负同学是不对,但你也不能凶他、打他,这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唉!李老师,你不知道,他爸爸妈妈很忙,我为了他操碎了心,可他越来越不听我的,晚上等他爸爸妈妈回来再好好教育他!”李老师听了点点头,说:“孩子大了,以往的教育手段恐怕不管用了。您先领浩浩回去,晚上再跟他爸爸妈妈好好商量怎样引导他改掉爱欺负同学的坏习惯。”浩浩奶奶连声应诺,牵着浩浩离开了学校。

妈妈回到家后质问浩浩为什么打人,浩浩竟然干脆地说:“我今天不爽,看他不顺眼,就打他了。”本来脾气就暴躁的妈妈听后更是火冒三丈:“你不高兴就动手打人吗?你看人家不顺眼就打人吗?你要是把人家打伤了,你承担得了后果吗……”当晚,浩浩被爸爸妈妈联手“教训”了一顿。

妈妈冷静下来后,心里既担忧又郁闷:从幼儿园到小学,浩浩总改不了爱欺负人的毛病,导致他跟同学的关系也很紧张,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

归因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自控能力

为了更精准地帮助孩子,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爱欺负人的症结所在。其实,一些孩子之所以经常欺负别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未习得正确交往之道

有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把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轻则与同伴发生口角,重则升级为身体冲撞,整个过程只图自己痛快,追求所谓的自我满足。事实上,他们忽视了礼让和尊重,并不懂得该如何与人交往,因此常常会只顾自己,欺负同伴。

另外,根据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学习并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模仿身边的成年人或同伴的行为和态度,但又缺乏足够的能力辨别哪些值得模仿,因此难免会习得一些不良行为和态度,比如说谎、欺负或孤立别人等,继而对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

用攻击行为掌控局面

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普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前者常见于2—6岁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会为了一件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争来抢去。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掌握更多人际交往策略,工具性攻击行为也会慢慢减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行为,即敌意性攻击,这种攻击行为不是为了争抢资源,而是直接攻击人本身,会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与工具性攻击相比,敌意性攻击显然更加恶劣,这部分孩子由于自控力缺失,可能会通过敌意性攻击来掌控局面,展示自己身体的强大力量,并因此而沾沾自喜。

宣泄情绪的方式不当

有研究发现,当孩子遭遇挫折或感到愤怒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生气或烦躁时,会通过捶抱枕、听音乐、捏减压玩具等多种方式发泄情绪、释放压力;而有的孩子就像案例中的浩浩一样,掌握的情绪表达策略较少,心里“不爽”就只会对他人挥拳相向,给人留下“爱欺负人”的不良印象。

出招

用“理智的爱”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在了解了孩子为何爱欺负人的基础上,家长可用4招引导孩子走上正轨:

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家长遇到与其他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时,千万不要试图以威胁、谩骂、大声争吵甚至拳脚相加等暴力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应以理智、平和的方式化解争执,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与人相处之道,帮助孩子改正爱欺负人的不良行为。

此外,家长还应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尽可能为孩子挑选内容健康的书籍、动画片、电视节目等,让孩子远离含有暴力情节和画面的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以免孩子无形之中做出错误模仿,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将错误化为教育契机

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孩子,难免会存在一些错误认知和行为。然而,有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很容易怒火中烧,不问明情况就劈头盖脸地批评指责孩子,甚至会上演夫妻混合“双打”,这种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孩子自我觉察和反省的时机,起不到半点教育效果。

“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孩子欺负了同伴,父母的正确做法是先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再教给孩子如何与同伴交往。

对于犯错的孩子来说,父母“理智的爱”是一剂良药。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寄予期望的,他们的内心就会生出一种自我克制的力量,同时他们会带着自己感受到的爱意、理智、宽容去和同伴交往。

教孩子恰当表达情绪

“表达愤怒”不等于“愤怒表达”。对于生性容易冲动的孩子,父母要教会他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引导他们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其次,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缓解情绪的方法,例如运动、听音乐、写日记等,让孩子学会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来控制情绪;此外,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安全、包容的环境,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和挫折,引导孩子理性看待问题。

为孩子创设真实交往情境

孩子刚开始与人交往时,大多会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分享与合作意识需要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习得。因此,对于爱欺负人的孩子,父母应多为其创设真实交往情境,引导孩子学会谦让和分享,体验被需要和主动给予的快乐。比如,孩子过生日时,父母可以邀请其同班同学到家里做客,让孩子在接受祝福的同时,学着当小主人照顾客人,主动把好吃的、好玩的拿来招待同学。此外,父母还可以创设另一种情境,教会孩子换位思考。比如,父母可以蛮不讲理地“欺负”孩子一回,让孩子当一回“被欺负者”,切身体会被人“找茬”的滋味,并适时引导孩子分享自己作为弱者被欺负的感受,激发其同理心和改正错误的意愿。随着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同时在真实情境中不断增加与同伴良性互动的频次,他们自然会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友好地与人相处。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