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8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培训要着眼四个强调

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4-4-12 23: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动学位建设,提出了教育数量质量双提升的要求。在师资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为帮助老师们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市区教研部门和各学校都组织了很多培训。本文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给予式培训模式与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学的新需求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矛盾,让很多老师觉得“对教学改进没有帮助”,“听课时异常激动,回校后一动不动”,进而“不爱参加培训”了。为此,作者总结了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一些心得,指出碎片化的教师培训无法让受训者形成结构性知识和系统化思维,提出了“知识机构化”“思维系统化”“课程体系化”“过程体验化”四点建议,很具参考价值。

A

知识结构化 搭建专业知识框架体系

传统的教师培训中,组织者往往只关注知识的教学或获取,这就容易导致参训者当场听了很多,后继难以融会贯通的问题,就像手捧沙子,容易流失。如何不让知识像沙子一样流失,最好的方式是用水、黏合物等让其结构化,形成固定结构、预制模型。这些被结构化的知识,容易记忆和掌握,适合在实践中灵活解决不同问题。因此,教师培训的基础工作,应该是先将学科知识结构化,便于一线老师理解和掌握。

笔者在和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文本解读时,经常发现不同专家、学者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尽相同,有些观点甚至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与专家、学者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有联系。我们发现,要想在文本解读方面取得进步,需要每个教师自我构建起指向文本解读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全面透彻地理解文本。

于是,我们采用综合归纳的方式展开学习和研究,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分析,慢慢理出文本,解读知识框架。例如从层级维度可以简单地整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维,在自然科学下面继续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科学等,人文社科可以整理为哲学、美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等。然后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将提炼出来的知识及实例归类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框架体系就会越来越丰富,不断使零散知识结构化、体系化,更容易记忆和迁移,更适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B

思维系统化 理解教学系统整体架构

思维系统化,是指借助系统性思维开展培训,把教学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加以思考,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避免培训内容散乱。与传统的先分析、后综合的思维方式不同,教学系统性思维的程序是: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在更高维度上进行新的综合。

如何训练教师系统化思维?

第一策略是整体法。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以作文教学实践探索为例,我们采用整体法策略设计构思,首先系统学习功能写作理论,然后依据理论对初中全六册写作任务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编写思路推进教学,让作文教学系统化,让学生在成体系的训练中获得进步。

第二策略是结构法。进行系统思维时,要高度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仍以功能写作教学为例,在单元与单元之间,我们努力在一个大观念的统领下,依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将单元之间的学习元素结构化。例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第一单元重点学习怎样选材,第二单元重点学习描写,第三单元重点学习细节描写,第四单元重点学习如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如此教学,自然而然地让学生经历了一次记叙文的组合训练,由此形成的认知是结构化的,更便于他们深入理解、灵活应用。

第三策略是要素法。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重要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功能写作强调学习要素要清晰,对应课程目标分解,相互关联形成结构,促成学生写作大观念的形成。

第四策略是功能法。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需要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总之,训练系统化思维,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帮助老师从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上去把握教学的整体效应,从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从教学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

C

课程体系化 加强教学概念路径理解

培训课程体系化,是当下教师培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当下一些名师,非常注重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以理论阐述和具体案例体系化呈现,因此很有研究价值。笔者在培训青年教学骨干的过程中,为了让参训者有比较正确的课程与教学观,设计了以下培训课程体系:

一是系统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拉尔夫·泰勒),《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本杰明·布卢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J·W·安德森)等,帮助教师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二是系统研究教学法。主要以《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刘徽)和相关论文为教材内容展开学习,其目的是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是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如何设计,包括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等。

三是针对评价重点学习。通过对《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周文叶)的学习,让老师们了解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包括表现性评价的定义、表现性评价技术、过程和内容等。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单元学历案设计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新课程需要新教案,学习单元学历案设计,可帮助一线教师建构出一种“素养导向、学生立场、学为中心”的新教案;学习听评课,可以了解课堂观察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式。

总之,一整套课程学习下来,教师对现代课程的概念与内涵、实施路径与策略会建立完整链式的理解。教师只有在这样有目标、有内容、有组织、有评价的课程体系中学习,才能形成系统思维,让课程知识结构化,以便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D

过程体验化 形成结构性持久记忆

此前,教师培训存在“当时很激动,回去就忘空”的现象,根本症结在于教师只是听,没有参与到培训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要让学生有参与感,培训中也应该加强过程体验,让参训者形成结构性的持久记忆。

增强教师培训过程的体验感,可以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展开,通过活动、讨论、微讲座、小游戏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通常以主讲人为核心,受训教师在主讲人指导下探讨话题,所有培训目标都在讨论之中落实。这种培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自主性、正向激励性、自我评价、用案例解释问题,关注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注重教师团队的互动,教师在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认识,还可以发展个人能力。

在工作坊式培训的过程中,可以让受训教师尝试费曼学习法:

第一步: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受训老师写下学习目标,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去表达这些目标。

第二步:回顾。受训老师遮盖上培训笔记,努力回忆学到的知识,在脑海中“放电影”,或者选定一个对象,讲给对方听,直至对方听清楚、听明白。这一步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据研究,平时我们进行上课听讲、阅读这种被动学习,知识的留存率只有5%—10%;但是通过教别人,知识的留存率可以达到90%左右。在培训青年教师时,笔者常用“让对方讲,我认真听”的方式开展培训,效果很好。

第三步:开口复述讲解。让受训老师“复述”,一开始很多人都会频频卡壳,不流畅。这就是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让老师们来讲的缘由,就是鼓励他们回到知识本身,找到不理解的地方,继续钻研,循环往复。笔者对很多知识的消化和理解,都是靠开展讲座和与人分享达成的,效果非常好。

第四步:简化。即不要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去记忆,要不断简化,形成自己最容易记忆的观念。这就是我们当下讨论较多的“大概念”,易于迁移。

当前,工作坊式培训在很多行业的职业培训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教师培训中也在推广,是广大一线教师非常欢迎的培训样态。但工作坊式培训人数不宜多,否则效率低下,人数较多的大规模培训,在注重体验感的情况下,还需要结合传统的培训形式。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