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2194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地铁“禁外放”,文明需规则护航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0-10-30 21: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z$ m0 K8 k3 X2 J! N
2 [. ]5 E1 Q. L1 X( c* u9 s2 K8 }  q! {0 u2 n8 |- `; S
  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将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针对手机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上海地铁方面呼吁,共创安全文明乘车环境。
* r+ [! a& a$ d1 k: L0 i& v
: c8 H# n; K3 ^  M; X! |. j; c+ m  置身公共场所,切勿大声喧哗,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养。这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也不会打扰别人生活,更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公共秩序。同理,在较为封闭的地铁车厢里,乘客说话不宜“大嗓门”,更不该用电子设备的“大喇叭”。然而,还是有个别不自觉的人,旁若无人地扰邻,被劝阻反而叫嚣“管不着”,甚至由此引起纠纷,实在令人摇头。上海地铁出台规定,是从制度上对有关行径说“不”。. M- ]4 m, m4 E; z# c' n/ j
; Q: c$ _; `* [* U$ @/ D7 ]/ i*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需要自我养成,也有赖于外部约束。外部约束的作用是,如果某些人管不住自己、一意孤行,要接受相应处理。一旦劝阻无效,“不文明记录”很可能派上用场,“上榜者”会面临在一段时间内行为受限。这固然是一种惩处,但更重要的是,向当事人和社会传递正确导向,减少类似行为发生。文明需要规则“保驾护航”,自律与约束相辅相成。5 r+ v1 o4 Y: P3 n. z6 Y! E# C

1 X% ]6 H, f( c- Q- M3 b  这之中也有“度”。比如,多地已实行地铁车厢内禁食,但并不指向婴儿和病人。当婴儿需要喝奶、低血糖者亟需摄入糖分,管理者和其他乘客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地铁站还专门设置“母婴室”,为妈妈们提供方便。至于电子设备声音外放,倘若是不小心打开,赶紧关上,说声抱歉,也不是什么大事。在界限和体谅之间,人们心中有杆秤,要人性化,不能“教条”,已成为社会共识。5 \2 u' `4 e: L

; ~1 k. ~# l" q) c9 m2 j  还有人把上海地铁“禁外放”与京沪高铁将推“静音车厢”联系起来。不得不说,这未必是一回事。一方面,京沪高铁“静音车厢”尚无更多细则;另一方面,“静音车厢”只是乘客购票时的一个可选项。根据国外经验,选择“静音车厢”的乘客,手机需被调成静音,说话须离开“静音车厢”,甚至连广播报站都被取消,乘客要根据车内显示屏自行获取有关信息。换言之,“静音车厢”已不是文明乘车的问题,而是乘客需求与运营服务多元化的体现。( V0 b% W9 i+ Q) D7 _6 O

6 v' z6 J, v5 S) Q- I  地铁车厢“禁外放”并不干涉人们的“自由”。喜欢听歌、刷视频的人完全可以戴上耳机“独乐乐”,这也是尊重他人的做法。实现个人权利,不影响他人权利,这样的权利诉求才是被规则以及法律所保护的。健全完善制度法规,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做文明的建构者,从身边小事做起,也将从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受益。(人民网)6 n, O+ S; Z/ e5 S2 y5 b  n% j
* O3 \' `$ j! e

. R, u# x2 n+ p$ g, \8 Q/ |' N9 ~4 \& U4 `9 X) N
3 `1 p! Z4 {3 D' I( h7 p6 c: D# E+ q" P

2 W3 ]/ R- X, X$ G' W! o& f0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