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3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过节不送礼”成为风气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主帖
发表于 2014-1-28 21:45

1 n4 F# i9 u; A2 T  g0 ~' ?
' `. t# N3 \0 o  t. V' @
5 {" B6 k$ g  Y& K# J) x# t$ G      节日新风的形成,不光是公职人员的事,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形成合力,为树立节日新风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之计。
: g  i! M% y1 N$ r# T6 Y. x7 {; y) v' v. w
  在一些人看来,春节临近就意味着拉关系、走后门的时机到了,送钱、送礼、宴请等列入日程。既要费尽心机考虑送什么,表达好“心意”换取回报;又要挖空心思计划怎么送,帮助收礼者“瞒天过海”。一些商家也看准禁令之下的商机,公开叫卖各类“隐形礼品”。' Z! x3 X" R8 d: @9 B+ {

/ ?' x9 q* U  U+ Y0 X  在中央“八项规定”之下,公款送礼等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不过,节日新风的形成,不光是公职人员的事,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到了春节这个关键时刻,那些困在送礼陋习中的人,也该思考一下自己能做些什么。是继续做坏风气的助推者,还是顺应大势,为营造节日新风贡献一分力量。) s; R8 H! S$ x" G$ T* [  k9 B
: x* D3 H$ U- z  w, {
  送钱送礼或许可以换来一时的“成功”,但送礼之风的盛行,最终会破坏社会公平。公职人员以“礼”换前程,肯定得想办法从“旁门左道”捞回“成本”,挑战的是法律的底线;企业给监管者表示“意思”,依靠礼品换来的“优待”维持生存,扰乱的是市场环境,最终也会给自身发展带来麻烦。送礼之风助长了受礼者的“胃口”,正常的竞争秩序被礼品、礼金的比拼所取代,没有人能在这样的“比拼”中永远做赢家。社会风气的恶化、潜规则的盛行,给每个人都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对谁都没有好处。
9 y0 y- U! n$ J( K5 B
* H' V. d5 F' u; z, a  更何况,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违法违规送礼者,也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过去的一年已经成为明证,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都难逃党纪国法的严惩。从中央的多次表态来看,反腐工作今后会力度更大,绝不容许漏网之鱼的存在。那些心存侥幸、蠢蠢欲动的送礼者,也应当从刘志军“羽翼”下的丁书苗、给倪发科送玉石的吉立昌等人身上,吸取点教训。向公职人员送钱送礼,其实也是给对方送麻烦,给自己找麻烦。; S) Q9 \  s, m0 l
( S. T8 s" t8 y+ V) C
  相比送礼者个人的得失,更重要的是送礼之风对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或许有人会说有,送礼送钱费心费力,自己也是被迫的。殊不知,正是把过节等同于送礼的习惯性思维以及一些人的“随波逐流”,助长了“有礼才能走遍天下”的坏风气,也惯出了一些公职人员的“胃口”。而商家从中寻找商机,大肆宣传兜售“隐形礼品”,更是给一些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没有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滋生送礼之风的土壤就得不到铲除,单靠党纪国法的约束以及公职人员的自律,树新风的效果恐怕也很难持续。; ~, h( x* B2 u+ D- e# y

1 J9 A& h7 {0 v/ V9 ~) S9 S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的努力,中央连续出台多条有关严禁节日送礼的规定,同样也是在呼吁我们每一个人,为良好氛围的形成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只有上下一心才能形成合力,为树立节日新风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之计。# l% l5 e- v# C1 V, K5 I

( P. U- y2 [3 s5 z' ^0 M( k: Y" s: U6 }3 J, w4 s9 O

2 l! T" H2 T- E( D/ o' I1 s- C  |1 M+ u* b4 ?9 ?
(齐鲁晚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