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9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海建: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习惯”问题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14-6-12 11: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4年过去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专家将之归结为“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还比较低”。(6月11日《人民日报》)
3 K$ p! C$ S) K  E. s1 j! D  14年垃圾分类,结果收效甚微。当年声势浩大的铿锵誓言,终于在“杂烩”般的垃圾堆前偃旗息鼓。广州媒体上周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对家里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网友不足9%,近半网友反映未见自家小区实施过垃圾分类,超过8成网友坦言不清楚如何对生活垃圾具体分类。( M* R. g+ z' A1 }6 X
  有必要提一下这个调查的背景:广州近期正组织11000人分14批参观广州市垃圾终处理场。这次活动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广州市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宣传发动‘万人行’”,缘起于广州准备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X% N3 R9 D) _5 v, s+ N
  一方面是民众感受到14年垃圾分类效果寥寥,一方面却是有关部门在声势浩大推进“示范城市”评选,也许这就是骨感现实与浪漫理想之间的差距。于是,时下主流舆论又在传扬一种声音,说分类不分类其实意义也不大。" {& q. T, `. o" z
  道理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既然不美好,早先何苦要分类?有几个现实,还是让人困惑——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不仅是文明习惯,更是社会秩序的一部分。譬如澳大利亚,一般人家的院子里,都会有三个深绿色大塑料垃圾桶,盖子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绿,对应不同类型垃圾;而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甚至因为没有遵守扔放垃圾的时间和分装规定,而严肃处罚了1365人; 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士满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元,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且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
% J# p; W" S! g' W0 W, A, l  有人会说,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那么,不妨来看看国内的情况:2013年,上海在12个小区启动绿色账户试点工作。社区发放的垃圾袋上有条形码,可以溯源并积分。部分商家的优惠活动被整合到绿色账户平台,居民凭积分可换取礼品和公园门票等。据统计,2013年底,上海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自2011年的0.82公斤降低到0.7公斤。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做、怎么引导。
% Q' E. o  u" ?2 c% C/ E  但问题是,本该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制度设计,在很多城市是萝卜没甜头、大棒没力度,加上心不在焉、引导不力,结果就是星星之火难成燎原之势。/ C$ @" B6 k) {$ r+ g- ?
  国内的垃圾分类原地踏步,说到底恐怕还是两个因素使然:一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2012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市容环境行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不到城市市政公用建设的2%,在2006年,这个比重是3%。具体到垃圾分类上,投入就更少了。二是这两年,大气PM2.5、地表地下水、土壤污染等火烧眉毛的问题都没能处理妥善,面对看似烧钱又难见政绩的垃圾分类,地方部门又如何会有这个闲情逸致呢?从轻重缓急来说,治污都需先解决重重阻力,不那么要紧的垃圾分类就更成了奢望。
9 o- x/ D$ O' b1 k4 T- d  当然,垃圾是市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分类不分类也是市民在做的,埋怨他们“习惯”不好也不算矫情。只是,好习惯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文明靠的不是基因遗传,而是制度驯化。垃圾分类究竟好不好,这自然可以慢慢探讨,但试点十多年中的失误与失策,或许是不容规避又颇值得反思的命题。(新华网)
. t$ z% k- r' H7 Y" m* `- q$ C8 M) h% x3 ^+ Q$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Rank: 9Rank: 9Rank: 9

2
发表于 2014-6-12 11:27 |只看该作者
垃圾分类不能好大喜功,现在的百姓知识匮乏的情况下,现抓主要矛盾就是把厨余彻底分离,其他垃圾交给拾荒者,并给予拾荒者补贴,我想就会事半功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