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6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罗湖桥到罗湖:沐浴党的光辉奏响春天乐章

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1-7-19 19: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百年罗湖桥,静静伫立在川流不息的深圳河上。

一端是深圳,一端是香港。从1911年诞生之日起,罗湖桥就是连接深圳与香港的主要通道。它是国门最早打开的窗口,是国人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通道和窗口,如今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在党的领导下,罗湖始终肩负使命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百年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烙印。(罗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罗湖桥记载了深圳河两岸的沧桑巨变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跨越了悠悠百年历史长河。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罗湖桥。(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供图)

对于罗湖乃至深圳来说,罗湖桥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红色地标”,更是一个符号和载体。它记载着深圳河两岸的沧桑巨变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见证着“党史上的罗湖”,跨越贯穿了悠悠百年历史长河。而与它关联的这片热土——深圳罗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和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建成区,40多年来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拳拳赤子之心顽强拼搏,在每个不同历史时期肩负使命担当,为书写“深圳奇迹”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唱响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春天的故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留下了许许多多浓墨重彩的烙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罗湖桥到罗湖,一首首风云激荡的春天乐章,无不沐浴着党的光辉,映照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历程。

红色岁月一路风雨兼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落日里的狼烟,铁蹄下冷寂的荒土

断肠的亲情,时间未能宽恕的罪恶

洒满悲伤与沉痛泪水的一座桥

见证了中国的百年沧桑

——宝蘭《百年罗湖桥》(节选)

罗湖桥位于广深铁路的东侧,横跨深圳河,始建于1906年,由詹天佑担任顾问主持督建。1911年8月14日,随着中、英两段铁路在罗湖桥接轨联通,标志罗湖桥正式建成。

在长达百年的时光里,罗湖桥经历了多番重建。诞生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起初老罗湖桥也承受了那段苦难深重的民族血泪史,桥身几经损坏任凭雨淋日晒,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再次重建。

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一路砥砺前行,用不屈的民族脊梁挺起了中国美好的明天。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罗湖,也紧跟党的步伐,镌刻下一段段英雄的红色记忆,至今还保留着一处处丰富的革命遗址。

位于罗湖繁华喧闹的东门步行街广场一角,坐落着一处青砖黛瓦、古朴雅致的岭南传统特色院落——有着300多年“高龄”的思月书院。思月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不仅是深圳张氏族人的宗祠和“深圳墟”的文化中心,到了近代,更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省港大罢工后党组织在深圳设立的香港罢工工人接待站。从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思月书院接待站共运转了1年零4个月,一直到省港大罢工结束,为推动国内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样是在东门,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深圳墟阿庆嫂”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罗湖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1938年11月底,新四军军长叶挺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下,接受国民党委任,来到当时的深圳镇组建东路守备区总指挥部。得知此事后,经营鸿安酒家的“鸿安婆”何华益无条件地将酒家的一楼和二楼都腾出来供叶挺将军使用,成为总指挥部的司令部、政治部和中共秘密联络点。2017年12月28日,这里经修缮后作为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对外开放,共展览历史图片百余幅、历史文物复制件若干件,清晰勾勒出叶挺将军的戎马生涯和抗战期间他与深圳的不解之缘,展现出深圳地区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思月书院、坳下村血战遗址、梁金生烈士纪念馆……如今,漫步在罗湖这些革命遗址,回望那些炮火纷飞的岁月,聆听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仍叫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从心底感受到他们的革命初心和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红色基因”,紧密流淌在罗湖城区的血脉之中。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新中国成立以后,罗湖铁路桥重修改建加宽成钢筋水泥桥,罗湖口岸也成为新中国的“南大门”。在那个年月里,许多海外赤子克服艰难险阻返回家乡建设新中国,他们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站,大多都是罗湖桥。1955年10月8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突破美国政府的封锁,一手领着6岁的儿子,一手提着一把吉他,登上罗湖桥返回祖国。当他在罗湖桥头第一次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幸福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一年后,他的好友郭永怀也通过罗湖桥踏上了返乡之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人。

这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当时的铁道部和外贸部联合开辟了“鲜活商品快运货物通道”,经罗湖桥通过的三趟快车风雨无阻,向香港同胞送去了一车车宝贵的生活物资。

几乎在同一时期,位于罗湖梧桐山脚下的深圳水库边还发生了一桩众志成城托起香港同胞“生命之源”的动人故事。

上世纪60年代,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350万港九居民生活陷于困境。面对党中央的号召,上万名建设者积极响应来到罗湖,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让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东深供水工程,不辱使命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香港从此彻底摆脱了缺水的历史。为了支援工程建设,位于深圳水库库区的罗湖6个自然村600多位村民浩浩荡荡集体搬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建设者们一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忠于祖国、心系同胞”之歌。

改革开放唱响“春天的故事”

珠江潮起罗湖开篇,多次刷新“中国第一”

总有不屈的后人,掀起1979年的东风

逆扫你身上的千年积雪

当朝霞映照一波波弄潮儿的背影

万物从善如流

——宝蘭《百年罗湖桥》(节选)

1979年春天,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响彻华夏神州大地,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国的南海边。改革开放,让深圳这片热土沸腾了起来,实现了从“一张白纸”到“奇迹之城”的伟大跨越。与此同时,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在深圳罗湖开始擘画。

1979年,深圳市罗湖区正式成立。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区从成立之初,就是改革开放的起步之地,全程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其本身也成为“深圳奇迹”的一部分。

7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兴起,罗湖桥上的客流量也与日俱增,成为中国内地面向外部迈出改革开放步伐的一个重要通道。新华社曾以《罗湖桥:你是一扇窗》为题,报道了当时“改革开放在罗湖桥打开一扇小小的窗”的景象。

家住渔民村的邓伯至今记得,居住在香港的亲戚,当年就是通过罗湖桥,给家里带回了电视机、录音机等一批当时内地不容易买到的电器和生活用品,让不少人羡慕了一把。

渔民村紧邻罗湖口岸,与香港一河之隔。这不是个普通的村,而是一个有故事、有精神的村。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渔民村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跑运输、建酒楼、办工厂、发展养殖业、兴办“三来一补”,积极投身罗湖大开发和特区建设。1981年,渔民村的集体收入就达到60多万元。全村30多户村民,户均收入10588元,率先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万元户村”,实现了共同富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中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印记。1992年11月28日,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渔民村正式成立,标志着渔民村在改革的进程中又留下了光辉一页。

在渔民村村史馆和文化长廊,一幅幅浸满时光记忆的老照片和浮雕,全面记载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从深港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花园幸福社区,渔民村是改革开放和特区发展辉煌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是我们党富民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见证。很少有一个村像渔民村这样,迎来过三代党中央领导人的深情足迹和殷殷嘱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是所有渔民村人共同的心声。

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第一个物业管理小区、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第一家港资银行、内地第一家麦当劳……如此多的“中国第一”,以及“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和GDP一年增长142%的经济奇迹,全部诞生在罗湖。也正因此,罗湖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和先行区。时至今日,许多人来到深圳,都会特意来到罗湖这些地标建筑打卡留念,抚今追昔,感恩党带来的幸福生活,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位于深圳国贸大厦顶层旋转餐厅的“邓公厅”,就是国人争相来打卡留念的深圳地标之一。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正是发生在这里。

早在1984年1月,邓小平就曾登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楼顶,俯瞰对面建设中的国贸大厦和罗湖新城区,眼前火热的建设情景令他深有感触。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来到国贸大厦,在旋转餐厅里听取了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充分肯定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他站在战略高度,发表了有关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精辟论述,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一系列重大论断。这次“南方谈话”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圳国贸大厦也由此名扬海外,先后迎来600多位国内外政要参观。

那些激情燃烧的年月里,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打工人在罗湖桥边的深圳火车站下车,从罗湖启动人生寻梦的第一站。罗湖桥上也悄然出现新的风景:从以往内地人热烈追捧“港货”,变成越来越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越来越多港澳居民到内地来购物消费、探亲经商。1997年7月1日,罗湖桥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深圳经济特区走过40余载光辉岁月。罗湖作为改革开放的叙事起点,也是回眸历史的最佳出发点。这里是无数人深圳记忆的起点,在深圳40余年改革发展浪潮中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双区”建设奋力开启新征程

“湾区枢纽、万象罗湖”,蝶变振兴未来可期

当我想把一百个春天还给你

积攒了一生的泪水便夺眶而出

今天花儿开满了两岸

那些川流不息送花籽的人

正如华夏的子孙总能绝地逢生延绵不绝

还有什么不能继续?听

你与大地结合处总有冲天的能量爆发

一个时代因你滚滚而来

——宝蘭《百年罗湖桥》(节选)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古老的罗湖桥上,新时代的春风和煦吹拂。

2003年9月28日,为了适应深港两地经济建设和深圳河防洪需要,百年老罗湖桥被拆迁沿轨道平移到旁边18米处的香港路段,作为文物永久安置,代之以“年轻力壮”的新桥上路接棒工作。在一向敢闯敢拼的罗湖人和深圳人心里,罗湖桥是一种厚重的象征,是一种永远的精神寄托。

100多年前,小小的罗湖桥,连接起深圳和香港。在迈入新时代的今天,罗湖区提出建设“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战略新定位,正是源于历史的选择——罗湖毗邻香港、人文相亲,三大口岸连通,地缘优势独一无二。未来,随着深圳火车站全面改造升级,和正在建设中的罗湖北站,让即将接入全国高铁网的罗湖,更有条件成为连通广深港、辐射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和最优通道,是名副其实的“湾区枢纽”。今时今日的罗湖桥,像是一道饱含期盼的绚丽彩虹,把广深港甚至珠三角、大湾区都紧紧串连在一起,装点得璀璨美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迈入新时代,沐浴着党的光辉,罗湖,这片约78平方公里的土地,仍然勇立潮头,焕发着蓬勃生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罗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城区振兴发展,奋力开启“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建设新征程,乘势而上谱写新时代精彩篇章,将“春天的故事”唱得更加响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区”建设持续贡献罗湖力量。

回顾这些年,罗湖坚持深化改革,坚定勇毅创新,旧改、棚改、医改、教改、消改等等多个“现象级”改革举措接连不断,屡获瞩目:

以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强区放权改革为契机,罗湖成为全市城市更新改革试点,为全面振兴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面对“中国棚改第一难”,罗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解决超大城市治理历史难题提供了“罗湖方案”;

从“保医疗”到“保健康”,罗湖“医改模式”向全国推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面前凸显出亮眼成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5年来全区一般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均超过33%,罗湖教改从“综改”迈入全面“深改”,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一个个“深圳速度”不断在罗湖刷新,多个国家级荣誉花落罗湖……

与此同时,罗湖正以世界的眼光、国际的标准规划设计未来。将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大规划引领大发展、大片区推动大建设、大战略实现大跨越,成为深圳未来最具潜力、最有投资价值的城区之一:

罗湖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构建“一主(深南东路总部经济主廊道)两区(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和文化生态休闲区)三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深港口岸经济带)”新发展格局;

罗湖大手笔规划四大千亿片区,包括蔡屋围-湖贝片区、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笔架山河片区、深港口岸经济带,总面积达1216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35%;

罗湖将发挥商贸大区和口岸城区优势,着力打造服务湾区、辐射全国、链接内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

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打好“香港牌”“湾区牌”,改造深圳火车站和罗湖口岸,加快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罗湖先行区,打造深港社会协同试验区;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历史与现代交汇、自然与城市共融,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勾勒宜居宜业、精致精品精彩的幸福家园图景,展现“万象罗湖”的独特魅力……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走过百年的罗湖桥,见证了深圳以开放的姿态从追赶者变成时代的弄潮儿,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圳和罗湖的伟大实践。当前,深圳迎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敢担当、善作为、讲奉献、论实绩的罗湖人,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奔跑的姿态、昂扬的脚步,大步流星踏上建设“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新征程。

一个流光溢彩的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一个朝气满满的全新罗湖,也正向我们走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