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5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光灯 | 算法加剧了阅读新闻的疲惫感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2-9-23 20: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张田田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新闻是生活的刚需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于细微处,新闻是我们了解周遭大事小情的最佳途径,充分、全面地获取新闻便于我们优化自身的行动决策;于宏大面,新闻作为一种显著的公共知识,在塑造知情公民、强化社会连接、凝聚共识、构建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然如此,为何有相当比例的人越来越少地阅读新闻,甚至是有意识、主动地回避新闻呢?
由信息过载带来的倦怠
事实上,新闻回避(news avoidance)的现象日益凸显,并在近年来的若干次大规模调查中得到证实。今年6月,路透新闻研究所以其在46个国家和地区、针对93432人进行的调查为基础,发布了2022年数字新闻报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2)。报告显示,38%的受访者表示会“有时或者经常刻意回避新闻”。在2017年,该比率为29%。仅仅两年后,这一数字就上升至32%,并在随后的几年不断攀升。
人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愿看新闻,甚至采取如此坚决的抵制方式?在这次调查中,47%的新闻回避者指出,他们之所以积极地回避新闻,就在于其中充斥着“太多的政治和新冠疫情报道”。这个结果听起来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当人们遭遇新冠疫情这种全球危机事件时,不正需要借助新闻来及时了解最新资讯和动向,从而不断调整个人的风险应对策略吗?事实上,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的确一度激增,但这股热情并未维持太久。很快,新闻回避现象再次出现甚至越发显著,以至于不少学者都对此展开研究。
人们积极回避疫情相关的新闻,恐怕还是与疫情期间的信息过载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闻倦怠和负面情绪有关。《经济学人》指出,新冠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主要的新闻报道。的确如此,自2020年以来,这场全球卫生危机催生了大量关于该病毒、受害者、政府行动及其整体影响的新闻报道。曾有学者于2021年5月在谷歌搜索“COVID-19 news”,生成的新闻词条超过252亿条。这些报道中的大部分都包含着某些共同的要素,如负面的标题、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疫情对普通家庭、医护人员和企业的负面影响等。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一惊人的信息量几乎是压倒性的,极易引发人们对新闻的倦怠情绪。
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曾对1万名美国成年人展开调查,7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需要“从新冠报道中休息一下”,43%的人认为新闻报道“让他们感觉情绪更糟”。既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负面新闻报道后仅仅数分钟,焦虑感就会显著增强,而持续的坏消息甚至会给人们带来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那么,当人们数月甚至数年沉浸在疫情的报道信息流中,又如何能承受紧张、恐惧、悲伤、焦虑这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呢?逃离,就成为最佳的自救方式。就连美国疾控中心都在其网站建议人们:为了降低应对新冠病毒的压力,应将新闻消费限制在每天数次,并暂时脱离电话、电视和电脑屏幕。
不断接收高度相似的新闻推送
这样看来,疫情期间的新闻回避倒也不是一件坏事,可视为人们在非常时期面对特殊的信息环境所产生的一种特定反应,是其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新闻回避的出现并非始于新冠疫情,只不过在疫情期间被进一步放大,从而为人们所关注。有学者认为,正是当下变动着的媒介环境形塑了新闻回避这一现象。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以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到来,我们指尖上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获取信息从未像今天这般容易。过去,人们阅读新闻往往集中在早晚两个时段。如今,手机的信息提示音几乎整日都在提醒你围观这个喧嚣忙乱的世界。无论你多么努力,新闻似乎总也看不完。与此同时,信息的质量又当如何?不可否认,信息尤其是新闻的同质化程度也在一步步走向巅峰。
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新闻生产节奏,难道带来的全是高质量的原创报道?当然不可能。但是要维持一定的新闻更新频率和更新数量,怎么办?改编、复制、聚合,甚至洗稿,内容的“复制性传播”已然成为常态。于是,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报道出现在你的手机上。换个平台,变个渠道,好像也还是那些内容。更糟糕的是,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又加剧了内容的同质化程度。因为算法一旦“计算”出你的内容偏好,便会不遗余力地向你投喂它认为你应当喜欢的报道。于是,人们总能不断接收到高度相似的新闻推送。除此之外,越来越快的新闻生产节奏使得不少信息未经核实便被贸然发布。
数量的增加编织出“信息茧房”
看来,新闻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丰富的内容和深度的内涵,反而为人们编织出一个个“信息茧房”,创造出真假难辨的“迷境森林”。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人们会逐渐产生疲劳、冷漠、无聊等负面心理。与此同时,当人们意识到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时,其对新闻业的信任度也会降低。这些都可能催生人们的新闻倦怠。这种情绪一旦生成,即便是有价值的新闻,也难以唤起人们的兴趣,引发人们的关注。
虽说新闻回避可视为人们在当前信息环境中的主动调适策略,但新闻毕竟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基础,人们日渐远离新闻也的确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不少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让人们重返新闻。比如,有学者提倡“建设性新闻”:不仅仅揭露社会问题,更应在报道中提供某些解决方案,或者寻找可借鉴的经验,让人们在报道中看到希望,而不是完全的负面信息。也有学者提倡“慢新闻”,以缓慢的方式呈现新闻,并提供一些更长、更深入的报道和更多的新闻背景,从而减少新闻同质化的可能,以此来帮助那些在当前新闻环境中被无穷无尽的信息所淹没的人,甚至让那些已经回避新闻的人士能够回心转意。但是,这些药方是否有效,目前还没有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姑且拭目以待吧。
来源:晶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