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社区家园网论坛

百宝箱
 注册 | 找回密码
查看: 15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地名,深圳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帖
发表于 2024-5-11 21: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制作于乾隆元年至六十年(1736-1795年)的《广东沿海图》(局部)中出现的“深圳墟”。

康熙版《新安县志》中记载的“深圳墟”。

咸头岭遗址发掘现场。

劳务工博物馆。

位于东门的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

在上屋大队办公楼二楼,诞生了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石岩上屋热线圈厂”。

话说清康熙年间,叶姓人家在深圳坪山的开基祖叫叶培初,由归善县迁入坪山田心村。有一次,叶培初嫁女要写请帖,特意从外地请来一位先生代书。但不知什么原因,那天代书先生迟迟不来,叶培初站在自家屋前苦苦等候。正在此时,从福建流落到坪山的小货郎许庭聪路过,自告奋勇,愿为代劳。叶培初十分高兴,邀请许庭聪在坪山落脚,从此之后二人交往甚密。再后来,叶培初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

许庭聪与叶家女儿成亲之后建起了自己的新房,与岳丈的房屋隔田相望。翁婿两家关系十分亲密,每至逢年过节,女婿家都要备上好酒好菜,站在门前往对面的岳丈家大声地打招呼,请岳丈家人前来过节,岳丈家这边的人听到招呼声后就说“对面喊吃饭了,我们快去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许氏住的地方叫作“对面喊”。直至现在,对面喊村的居民都姓许,把许庭聪奉为先祖。

2024年4月,为保护、传承、弘扬地名文化,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红色革命和改革开放特色的地名进行评定,形成了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共112个,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对面喊”,就是其中的地名之一。

前些年,网络世界里突然爆红了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但很多深圳人未必知道,在现实世界里,在深圳的坪山,竟然真的存在着一个寓意“喊你回家吃饭”的地名。

地名串起一部深圳“编年史”

深圳公布的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中,包括63个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17个红色历史地名、32个改革开放地名。这些地名串起了一部深圳的“编年史”。

比如,在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中的咸头岭遗址,是深圳古文化的源头。1981年,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考古普查中发现的咸头岭遗址,一下子将深圳的文明史推到了7000年前。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惟一一处彩陶前时期的遗址,那些出土的陶器上,也许还残留有那个时代深圳人的体温与指纹。

“宝安”则是深圳地区最早的古县名,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咸和六年(331)建县。而最早记载“深圳”地名的档案,有文章称为咸丰六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奏折《叶名琛题为广东督粮道王增谦等疏防新安县属深圳墟贡生刘达源药材店被劫事》,记载了当年正月三十日,深圳墟一家药材杂货店被打劫的案件。但接着有人考证,在此之前,咸丰二年时任两广总督徐广缙的奏折《奏报审办纠夺抗粮伤弊兵勇之新安县民廖家祉等案》,里面就已经提到了“深圳墟”的地名。

“深圳河”古称罗溪、滘水,首见记载于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附加地图。

这些传统地名中,盐田的名称来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盐田村、盐田墟的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清朝时期,在现在盐田港东北角的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交易墟市,许多人不走山路,而是从海路划船、乘船而来,这就是盐田墟。后来墟市越来越大,赶墟的人就在墟市边搭棚逗留,露天的墟市逐渐演变成盐田村。

而布吉的得名,与俗称“布隔”有关。三百多年以前,当地有一个莆隔村,因为客家话中,“莆”与“布”发音相近,到了清朝中期,逐渐被称为“布隔”村。清咸丰二年,在村的南面建起了丰和墟。

观澜原来叫“官难”。观澜墟坐落于新安、东莞两县之间,而新安、东莞各自都在墟内设置了地方治所,当官的互相牵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难”,以为一种讽喻。后来,一位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云游到这里的河东岸,每天清早坐在河边“观望波澜”,并在这里建了观音庙,取名“观澜”,“官难”也由此改名为“观澜”。

公明的名称来源于原有的公明墟。明朝天顺年间,在现在将石村的附近,就有了周家村墟;到清嘉庆年间,出现了白龙岗墟,也就是今天的薯田埔村的前身,还有永长墟(在今松岗罗田);清光绪年间,原来的白龙岗墟附近,又出现了丰和墟。其中,以丰和墟最为兴旺。后来,因为这几个宗族之间发生纠纷,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议下,于1929年在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又叫义和圩(即移和圩)。1931年改名公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义。

“回家”,从羊台山到阳台山

列入保护名录的,有17个红色历史地名。

这里面,近来最受关注的地名恐怕是阳台山,因为它几年前刚刚经历一次更名。

2020年1月16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其官网发布了一条《关于征求恢复“阳台山”地名意见的公告》,该公告透露,近年来,市民多次来信来访反映羊台山地名问题,认为应该恢复历史上“阳台山”的原名。当年6月1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通知称,根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和《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尊重历史地名传承,经充分论证并报请深圳市政府批准,同意将位于宝安区、南山区和龙华区交界处的自然地理实体羊台山恢复原名阳台山。

据考证,“阳台山”一词已经有556年的历史。史志中关于“阳台山”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明代天顺八年(1464年)吴中和卢祥修纂的《东莞旧志》,文曰:“阳台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这里的“县”是指东莞县。当时的东莞县,包括现东莞市和深圳市的大部分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新安县(深圳市的前身)才从东莞县析分出来。

阳台山是新安县县城(南头城)的座山。据清朝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卷之四·山水略》记载:“由梧桐发脉,为县城座山。” 当然,它还是座“英雄山”。它是东江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以“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名称频繁出现在深圳、东莞乃至广东的党史文献中。

此外,在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中,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是重要的中转站,曾留下了茅盾、邹韬奋、戈宝权、夏衍等数百位文化名人的足迹。事后,在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回忆录、讲话稿、信件等资料中,如茅盾的散文集《脱险杂记》等,都能见到“阳台山”这个名称。

从1961年开始,“羊台山”一词开始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如“龙华公社羊台山生产大队”等。此后,“阳台山”与“羊台山”开始混用,“羊台山”开始大量出现,乃至逐渐成为主流。1987年,《深圳地名志》收录“羊台山”地名。从此,“阳台山”逐步消失。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认为,从考证和评估结果来看,恢复使用“阳台山”地名既尊重了历史地名的传承,符合其自然实体特征,又对挖掘深圳的红色文化和宣扬爱国主义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更换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不大。

每个红色历史地名,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红色记忆。在深圳人气最旺、历史最悠久的商圈老东门南庆街,有一栋红白相间的民国建筑,这里就是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曾经的“鸿安酒家”。深圳沦陷之前,鸿安酒家生意红火,许多从国外和香港返乡的人都喜欢在此落脚,旅馆门庭若市,渐渐成了深圳墟早期旅店业的龙头。老板娘何华益也因鸿安酒家出了名,人们都习惯叫她“鸿安婆”。

1938年10月,日寇进犯广东,华南抗战打响。11月底,新四军军长叶挺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下,接受国民党委任,来到深圳镇组建东路守备区总指挥部。得知此事后,何华益无条件地将鸿安酒家的一楼和二楼都腾出来,供叶挺将军使用,作为总指挥部的司令部和政治部、中共秘密联络点。

今天,通过这个地址、这个地名,我们可以在嘈杂的市井声中感受冷峻的历史,感受一座城市记忆里的厚重部分。

“上屋在什么地方?”

保护名录中的改革开放地名,是指1979年建市至今,深圳市地域内的改革开放地标建筑地名,及与曾发生过改革开放重大历史事件或与改革开放重要人物相关联的地名。

对普通深圳人来说,这可能是最为熟悉的那种深圳地名。罗湖、东门、华强北、香蜜湖、蛇口、西丽、车公庙、皇岗、水贝(罗湖)、蔡屋围、渔民村、白石洲、大芬、南岭村、华侨大厦、上海宾馆、电子大厦、国贸大厦、信兴广场(地王大厦)、南海酒店、竹园宾馆、雅园宾馆、东湖宾馆,以及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石岩上屋热线圈厂旧址)、海上世界、光明农场、邓小平铜像、孺子牛雕像……它们,勾连着许多深圳人的改革开放记忆。

如果你想从私人视角对深圳改革开放史有一番了解的话,建议你去一趟这份保护名录中的劳务工博物馆。它是我国第一家以劳务工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那里陈列着边防证、暂住证、家书、收音机等物品,充满了怀旧感。

这座博物馆的前身,就是深圳市第一家也是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名字叫石岩上屋热线圈厂,又叫怡高电业厂。

上世纪70年代末,来自香港的一位谢姓女士,跨过深圳河,来到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开办了一家手工编织厂。1978年底,香港怡高电业厂和宝安石岩的上屋村签下深圳“001号”办厂协议,在石岩上屋编织厂的基础上,上屋热线圈厂正式建成。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两个源头。改革的源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他们“联产承包”的尝试是一次内部改革,挣脱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而开放的源头在广东深圳上屋村,他们率先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外面的优质技术、资金由此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内地。

但是,相比人们对小岗村历史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耳熟能详,石岩上屋热线圈厂的故事并不为人熟知。2010年7月初,由宝安区文化局、宝安区石岩街道投资排演、一部讲述上屋热线圈厂成立故事的话剧《突围1978 》在宝安西乡影剧院上演,一部分年轻观众还不时发问“上屋在什么地方?”

很多深圳人同样不知道,邓小平铜像所在地、位于深圳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以前不叫莲花山,曾有过四个不同的名字:花果山、大和岭、莲花梁、九江垅。岗厦村人叫它花果山,上梅林人叫它莲花梁,下梅林人叫它九江垅,深圳镇到沙头一带的人叫它大和岭。1952 年,解放军工程兵在莲花山上修筑了军事设施。并在它的几个不同名称中选取了既通俗又好听的一个,略加改动,在地图上正式标上了“莲花山”这个名称。从那以后,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现在。

每个地名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物种

每个地名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物种。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就像大自然不断有生物物种走向濒危乃至消失一样,很多传统地名也正在渐次被人遗忘。

2010年6月25日的《羊城晚报》就曾推出关于深圳地名消失的报道,“专家介绍,深圳市老地名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城市空间快速扩张改造、人口急剧膨胀、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而造成老地名大量消失。比较深圳市1981年与现状的同样比例地形图,福田与罗湖两区地域范围内图上所标的地名从90个减少到不足30个,25年来超过65%的老地名已经消失。此外,部分老地名的语词被擅自更改,难以追溯老地名的由来和含义。”

也正因为如此,彼时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这是深圳30年来首次颁布的关于地名管理的规划,此次出台的地名总体规划将挖掘保护老地名。”

此外,也有不少民间人士加入了地名保护的行列。2021年11月18日,深圳市地名研究、地名文化建设领域的专家和研究机构等齐聚一堂,召开了深圳市地名学会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作为地名学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廖虹雷在会上表示,深圳研究历史文化、文物、民俗、本土文化等领域的许多有识之士近年来已形成一个共识,深圳的城市建设相当之快,古村落、传统地名容易湮没于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应抓紧时间抢救“地名文化”。

有意思的是,深圳的地名保护爱好者,从年龄分布上呈现了一定的梯度。比如,“70后”蔡保中是深圳沙浦原住民,为深圳市地名学会理事,参与编撰《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宝安区标准地名词典》《深圳市光明区标准地名词典》;同为深圳市地名学会会员的郑浩胜则是一个“90后”年轻人,参与审校《深圳市地名志》(2020版)《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深圳市光明区地名志》等书籍。在他建立的微信交流群里,汇集了大量的对地名研究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2023年11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了“深圳地名文化与地名保护”系列讲座,深圳地名文化专家、历史民俗学者廖虹雷主讲“深圳地名与文脉”,深圳市地名学会理事蔡保中分享深圳古县名的演变,深圳地名文化专家蒋荣耀则以“开放的红利:进入国际话语的深圳地名”为主题,分享了代表性的深圳地名逐步发展为“国际IP”的故事。

晶报记者 李跃

跨版图片均为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快速回复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